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玄奘
辩机

大唐西域记

玄奘  辩机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8454
这是一个求索与信仰交织的黄金年代。当玄奘法师独自踏上西行之路时,他背负的不仅是经卷,更是一个民族对真理的渴望。十七年跋涉,五万里征程,这位孤胆行者用脚步丈量了信仰的宽度。《大唐西域记》中那些看似平淡的地理记述背后,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在帕米尔高原的暴风雪中几近冻毙,在塔克拉玛干的流沙里险些葬身,这些细节如今读来仍令人指尖发颤。 那些西域城邦的兴衰史,恰似一面映照文明本质的铜镜。高昌国王麹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的佳话,揭示了超越国界的智慧相惜;而戒日王与玄奘的辩经盛会,则让恒河畔绽放出汉传佛教的异彩。最令人唏嘘的是那烂陀寺的盛景,这座当时世界最高的佛教学府,汇聚着来自各国的求法者,其学术自由之风令今人神往。当玄奘描述寺中每日百余场辩论的盛况时,字里行间跃动着知识碰撞的火花。 书中那些看似客观的风物记载,实则暗藏玄机。对犍陀罗艺术的细致描摹,不经意间留下了佛教东传的密码;关于雪山飞龙的传说,则透露出古人面对自然的诗意想象。辩机法师的润色之功不可忽视,那些骈散相间的文字,既保持着佛经的庄严,又带着笔记小说的灵动。当读到"清池皎镜,林树蓊郁"这样的句子时,仿佛能看见两位修行者伏案疾书的身影。 这部奇书最动人的,是其中流淌的两种温度:玄奘求真务实的学者风骨,与辩机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他们记录的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对话的珍贵样本。如今重走这条古道,荒漠中依然能听见驼铃与诵经的和鸣。那些消逝在风中的西域古国,正因为这本行记而获得永生。当我们迷失在碎片化信息的今天,这种用生命书写的专注更显得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从来都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来沉淀。
2025年07月1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885
"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 玄奘笔下的大唐西域记,既是地理志的严谨之作,更是一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明史诗。
2025年07月1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2480
西域风物,何曾解得半分?
2025年07月1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3672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和辩机记录西行求法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这本书不仅是地理志,更是精神求索的写照。玄奘不畏艰险,穿越沙漠雪山,只为寻求佛法真谛。他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辩机以冷静的笔触记录沿途风物,文字简洁却蕴含深意。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空谈,而在于实践。 西域各国风俗各异,书中如实记载,不加评判。玄奘尊重当地文化,细心观察,耐心学习。他记录下佛教在各地的传播情况,也写下当地的地理气候。这些内容看似琐碎,但都是第一手资料。辩机的文字平实,不追求华丽,只求准确。这种态度让这本书成为研究西域的重要文献。 书中提到玄奘遭遇的种种困难,但他从未退缩。缺水断粮是常事,盗贼猛兽时有出现。但他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辩机在记录时,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如实描述。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更显真实。 《大唐西域记》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部修行指南。玄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求法之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到达。辩机的记录让我们看到,好的文字不需要修饰,真实本身就是力量。
2025年07月1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3012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玄奘的背影总让人想起那些穿越时空的执念。当这个身着袈裟的僧人独自穿过莫贺延碛,在流沙与烈日间跋涉时,他怀里揣着的不仅是经卷,更是一个民族对智慧的永恒渴求。读《大唐西域记》时,常被这种近乎固执的虔诚打动——那是一种明知前路险阻却依然前行的勇气,就像敦煌壁画上永不褪色的朱砂。 那些记载在羊皮纸上的见闻,如今读来依然鲜活。健驮逻国的佛影窟里,光影交织的奇迹让玄奘驻足七日;那烂陀寺的晨钟暮鼓中,戒贤法师的讲经声穿越千年仍在耳畔。最动人的莫过于他在乌仗那国遇见故土商人的片段,当乡音突然在异国街头响起时,连这位高僧都忍不住"悲喜交集"。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史料突然有了温度,仿佛能触摸到玄奘宽大袖袍上沾染的西域风沙。 比起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大唐西域记》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平实视角。玄奘记录迦毕试国的葡萄"大如鸡卵",描述屈支国的歌舞"旋转如风",甚至不忘提醒后来者过雪山要涂护唇膏。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观察,让西域三十六国不再是地图上的符号,而变成了有炊烟、有笑语的人间。当我们跟着他的笔墨走过朅盘陀国的悬崖栈道,在跋虏沙城躲避强盗时,突然就懂了文化交流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这样的具体瞬间垒砌而成。 历史总是厚待那些怀抱善意的好奇心。玄奘当年在印度辩论场上以"真唯识量"折服众僧时,或许没想到这些佛经智慧会孕育出东亚文明的精神底色。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笔下那些西域小国的风俗信仰,如今都成了破解文明密码的钥匙。就像我在大雁塔地宫看见的贝叶经,虽然边缘已经泛黄,但上面记录的梵文咒语依然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每次重读这部游记,总觉得玄奘留给后世的不只是地理志。当他记载戒日王"以象载珍宝施众"的善举,描述梵衍那国石窟"巧夺天工"的造像时,其实在告诉我们:文明的火种从来都是靠这样的相遇来传递。今天在喀什老城的巷子里,还能看见维吾尔族老人用玄奘时代的桑皮纸制作手艺,这何尝不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回应?行走者的足迹会消失,但踏出的路永远留在人间。
2025年07月1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