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丹尼尔·德隆达
丹尼尔·德隆达

丹尼尔·德隆达

乔治·艾略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最为雄心勃勃的作品。这部小说将英国贵族道德的松弛与犹太民族主义者热忱的奉献精神进行了鲜明对比。格温多琳·哈勒思与冷酷傲慢的格兰道尔的婚姻毫无爱情可言,她在虔诚善良、无私利他的丹尼尔·德隆达身上寻求救赎。然而,德隆达因发现自己的犹太血统而深受触动,最终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文化觉醒中,无力将格温多琳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更多
书评  · 1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49945
"一个用笔尖解剖灵魂的女哲学家"——有人这样评价乔治·艾略特。如果没有《丹尼尔·德隆达》,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地图会缺失最复杂的心理拼图。这部作品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19世纪英国社会的道德困境,那些关于犹太身份、女性觉醒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锋利得令人心惊。 书中主角格温德琳让我想起《包法利夫人》里那个被欲望灼伤的艾玛,但艾略特笔下这个赌徒妻子的形象显然更具现代性。丹尼尔的犹太复国主义理想,又隐约呼应着《追风筝的人》里关于身份认同的永恒命题。不过说实话,读到格温德琳在婚姻中挣扎的那些章节时,我总忍不住把书扣在茶几上——那些心理描写的密度简直像在解一道高等数学题。 必须承认,艾略特在这本书里展现的叙事野心几乎要撑破小说的躯壳。她让格温德琳的堕落与救赎、丹尼尔的理想主义相互缠绕,就像实验室里并置培养的两种菌株。但这种知识分子的写作姿态也带来某种疏离感,当作者用显微镜观察人物时,我们这些普通读者难免觉得喘不过气。有天深夜读到第三章,突然发现手里的咖啡已经凉了,而书页上还停留着两小时前的那段对话。 最让我矛盾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那些关于责任、救赎的长篇大论,就像老派教授在讲台上敲着戒尺。但奇妙的是,当格温德琳最终面对自我时,那些累积了三百页的伦理探讨突然都有了血肉的温度。这种阅读体验很像在爬一座陡峭的山——中途无数次想折返,可站在终点回望时,连当初最恼人的碎石路都成了风景。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3834
在寻找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困境的文学呈现时,我遇见了这本被严重低估的杰作。艾略特以惊人的洞察力,描绘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面临的隐形牢笼。格温多琳的遭遇让我震惊——在那个表面光鲜的社会里,一个聪慧女性的选择竟如此有限:要么成为装饰品般的妻子,要么沦为被人指指点点的老处女。她的悲剧在于,即便拥有敏锐的头脑和澎湃的激情,社会给她的出路却只有婚姻这一条窄径。 阅读时我时常陷入沉思:如果置身于格温多琳的处境,该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妥协意味着将灵魂抵押给像格兰考特这样冷酷的丈夫,反抗则要承受整个社会的侧目与排斥。德隆达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了这个困局,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性——男性可以不是压迫者,而成为真正的理解者与同行者。这种理想化的关系设定,恰恰暴露了艾略特对两性关系的终极期许。 最打动我的是格温多琳在婚姻牢笼中的觉醒。当她对着镜子练习微笑以取悦丈夫时,那种精神上的窒息感扑面而来。但艾略特没有让她停留在受害者位置,而是赋予她痛苦的成长——从虚荣的少女到最终敢于直面真实自我的女性。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逐渐获得的勇气。当她说出"我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时,那种挣脱枷锁的力量令人动容。 书中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描写也发人深省。在反犹主义弥漫的欧洲,德隆达对民族身份的追寻与格温多琳对个人自由的追寻形成了精妙的呼应。艾略特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真实的自我认同都需要勇气来争取和维护。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叙事交织的手法,展现出作者惊人的思想深度。 合上书页时,我意识到这部作品最珍贵之处在于它拒绝简单的答案。格温多琳没有获得童话般的救赎,德隆达的理想主义也面临现实的重重阻碍。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他们的挣扎与选择具有了穿越时代的力量。在当今这个女性看似拥有更多选择却依然面临各种隐形壁垒的时代,这本书提供的思考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珍贵。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丹尼尔·德隆达》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