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赋
长门赋
司马相如

长门赋

司马相如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后复得亲幸”不符史实等,推断此赋为他人托名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赋序或为托名者作,而赋的正文则“非相如不能作”(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文章首先推出一位精魂踰佚、形体枯槁的弃妇形象,点明因夫君恩爱转移和自己过于痴情造成了这位美人独居的悲剧。继而具体描绘其内心痛苦:她“登兰台而遥望”种种自然景观,将雷鸣误作君王车声,将风动误作牵帷人;她“下兰台而周览”深宫,更是触景伤情,“怅独托于空堂”;她又在洞房清夜抚琴抒怀,历数己过,于睡梦中与君王重逢;及至醒后伫望星空,终以“不敢忘(君)”煞尾。赋题取《长门》,固与陈后失宠有关,但并不囿于历史故事,而是概括了众多宫女的遭遇与痛苦,并寄予深切同情。朱熹《楚辞后语》曰:“此文古妙,最近楚辞。”赋仿楚辞之遣词造句与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尤善刻画心理,以实写虚,利用景物特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委婉曲折,悲悽动人,在抒情小赋中别具一格,更不同于大赋的夸诞恢廓。此篇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3581
这篇赋作被冠以司马相如之名的《长门赋》,历来被视为宫怨文学的典范,然而细究其文本肌理与创作背景,却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实价值。所谓"千金买赋"的传奇故事,更像是后世文人一厢情愿的想象建构,而非真实的历史叙事。当我们将这篇作品置于汉代文学发展的坐标系中审视,便会发现它既缺乏相如其他赋作中那种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也未能展现汉代宫廷文学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从文本结构来看,《长门赋》呈现出明显的程式化特征。开篇铺陈陈皇后被废的遭遇,继而转入对长门宫冷寂环境的描绘,最后抒发主人公的哀怨之情——这种三段式的结构处理过于匠气,与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中展现的层叠递进、虚实相生的叙事技巧相去甚远。尤其令人质疑的是,赋中反复出现的"妾人""君王"等称谓,流露出刻意为之的戏剧化腔调,而非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这种为怨而怨的造作笔法,很难想象会出自那位以"赋圣"著称的司马相如之手。 更值得深思的是,《长门赋》的情感表达存在严重的时代错位问题。它将汉代宫廷女性的困境简单归因为帝王薄幸,这种单向度的怨怼叙事,实际上弱化了历史情境的复杂性。相较于班婕妤《自悼赋》中展现的理性克制,或蔡邕《青衣赋》对底层女性命运的真切关怀,《长门赋》沉溺于自怜自哀的情绪宣泄,缺乏对制度性压迫的深刻反思。这种停留在表象的情感处理,使作品丧失了作为历史文本的认知价值。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后世读者往往将这篇伪托之作视为理解汉代宫廷女性处境的钥匙。这种误读不仅遮蔽了真正有价值的女性书写,更助长了将复杂历史简化为爱情悲剧的阅读惰性。当我们重读扬雄《逐贫赋》中展现的知识分子自省,或张衡《思玄赋》对命运困境的哲学思考,便更能体会到《长门赋》在思想深度上的贫乏。它就像一件精心仿制的赝品,虽然形似汉代宫廷文学,却始终缺少那个时代应有的精神气度。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长门赋》的流行恰恰折射出读者对历史文本的某种消费心态。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个才子救美人的浪漫传说,却不愿直面汉代宫廷严酷的政治现实。这种将历史审美化的倾向,使得《长门赋》得以凭借其煽情效果获得远超其实际价值的声誉。当我们放下对"司马相如"这个文化符号的迷恋,冷静审视文本本身时,便会发现它既不能代表汉代辞赋的艺术成就,也难以承载我们投射其中的那些文化想象。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5915
寂寞深宫,真情不朽。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7746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犹如一颗被遗忘的明珠,它折射出宫廷女性最隐秘的哀愁。这篇赋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了"宫怨"题材的先河,更在于它用最精致的文字解剖了最残酷的人性困境——当爱情成为权力的附庸,那些被囚禁在黄金牢笼里的灵魂该如何自处? 陈皇后的形象在赋中呈现出惊人的立体感。开篇"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的徘徊,到"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的绝望,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史书中那个擅宠娇纵的妒妇,而是一个被帝王感情反复灼伤的普通女子。特别触动我的是"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的细节,这种将自然声响幻听为君王车驾的描写,比任何直白的哭诉都更刺痛人心。当她在长门宫中把玉佩弄得叮当作响,我们仿佛能听见整个封建时代后宫女子集体无意识的悲鸣。 司马相如的语言艺术在此达到巅峰。他笔下的长门宫不是静态的布景,而是具有吞噬感的活物:"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的华美之下,藏着"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的窒息感。最绝妙的是对时间流逝的刻画:"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等待中的每一秒都被拉长成凌迟。这种通过环境折射心理的写法,让我联想到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技巧,只不过司马相如用的是赋体的骈俪语言。 但真正让我辗转反侧的,是文本中那些被刻意模糊的叙事缝隙。赋中反复强调的"究年岁而不敢忘",与其说是忠贞,不如说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古代版本。当我读到"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时,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关于情感PUA的生动记录。那个在梦中都摆脱不了帝王阴影的陈皇后,与现代社会里沉溺于有毒关系的女性何其相似?这种跨越两千年的情感共鸣,既令人震撼又让人脊背发凉。 作为读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带着现代女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篇赋作。每次读到"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都会产生强烈的荒谬感——明明知道君王永远不会来,却还要精心打扮等待,这种自我欺骗的仪式感,揭示出权力不对等关系中受害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更可悲的是,当我们把"长门买赋"的典故当作美谈传颂时,是否也在无形中认可了女性必须通过文人才子才能发声的畸形逻辑? 重读《长门赋》的过程就像剥开一颗洋葱,每一层都让人流泪。最初被它的文采震撼,继而为其情感深度叹息,最终却在对性别政治的反思中陷入沉默。那些华丽的辞藻就像长门宫墙上的金粉,轻轻一碰就簌簌落下,露出后面斑驳的泪痕。在这个意义上,《长门赋》不仅是宫怨文学的起点,更是一面照见古今女性共同命运的魔镜。当我合上卷轴时,窗外正好传来邻居练习古琴的声音,那曲调竟莫名像极了赋中"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的余韵——原来有些哀伤,真的可以穿越时空。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1231
初次接触《长门赋》,只觉辞藻华丽,情感哀婉。随着反复研读,方知这篇赋作背后蕴含着更为深刻的人生况味。司马相如以陈皇后失宠的宫廷故事为载体,实则探讨了人性中永恒的孤独与失落。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其"文艳用寡",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其精妙所在——用最华美的文字道尽最深刻的寂寥。 这篇赋作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开篇,立即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我注意到,司马相如刻意采用了空间叙事的结构:从宫门到内室,从庭院到帷帐,随着空间的层层递进,孤独感也愈发浓烈。这种写法让我联想到现代人的处境——在繁华都市中,我们何尝不是被困在各自的"长门"里?只不过我们的牢笼是手机屏幕和社交软件罢了。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这一句尤为触动我心。作者用黄昏意象烘托绝望,而"空堂"的描写更强化了孤寂感。我在阅读时不禁思考:陈皇后等待的是汉武帝的回心转意,而现代人等待的又是什么?是领导的认可?伴侣的关爱?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长门赋》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文中"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的细节描写令人心酸。准备美食却无人分享,这种失落感任何人都能体会。司马相如在此展现了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表现抽象的情感。这让我想到文学创作的一个真理:越是具象的描写,越能引发普遍的共鸣。 在修辞方面,作者大量使用对偶和排比,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等句,既增强了韵律美,又深化了哀怨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修辞并非炫技,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华丽辞藻背后那颗真诚的心。这种"文质彬彬"的创作态度,对当今华而不实的文风颇具启示意义。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赋中"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的描写。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我在阅读时产生一个有趣的联想:这不正是古代版的"既视感"现象吗?心理学上称这种体验为"幻觉记忆",而司马相如在两千年前就已精准捕捉到这种微妙心理。 从文学史角度看,《长门赋》开创了"宫怨"题材的先河。但我认为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实际上探讨了权力与爱情、尊严与妥协的永恒命题。陈皇后的遭遇启示我们:依附他人获得的荣华,终将因他人而失去。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场关系,保持独立人格永远比讨好他人更重要。 当然,阅读古典作品需要辩证思考。《长门赋》中流露的宿命论倾向值得商榷,陈皇后将命运完全寄托在帝王恩宠上的做法也未必可取。但正是这种局限性,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时代对人的塑造。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应当汲取其艺术精华,而对其中的消极思想保持清醒认识。 每次重读《长门赋》,都有新的感悟。年轻时只看到爱情的幻灭,中年时读出了人生的无常,如今更关注其中的人性光辉。司马相如通过一位失宠皇后的故事,实际上写尽了人类共同的孤独体验。在这个充斥着浅层社交的时代,《长门赋》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与恐惧。它提醒我们:唯有正视孤独,才能超越孤独;唯有承认脆弱,才能获得真正的坚强。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652
别错过,帝王之泪亦动人。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