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赋
知书房
三都赋
左思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左思的《三都赋》里堆满了华丽的词藻,读起来像在炫耀知识。他用了大量生僻字和典故,普通人根本看不懂。这种写法真的有必要吗?写文章难道不是为了让人明白吗?
《三都赋》描写了三个都城,每个部分都长得要命。左思似乎觉得写得越长越好,越难懂就越厉害。但这么长的文章有多少人真正读完过?他说自己花了十年时间写这篇赋,可十年就写出这种东西?
最让人不解的是,当时居然有这么多人追捧《三都赋》。据说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这真的可信吗?会不会是后人夸张的说法?一篇赋文怎么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左思在赋里极力赞美三个都城,但那些描写有多少是真实的?他亲自去过这些地方吗?还是只是靠想象和书本知识在写?这种脱离实际的写作方式值得学习吗?
《三都赋》的语言确实华丽,但这种华丽背后有多少真情实感?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想法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文字游戏?
每次读《三都赋》都会让我安静下来。文字像水一样流过心里,把那些浮躁的念头都冲走了。左思写得很实在,没有花哨的句子,就是老老实实把三个都城的样子摆在你面前。
我喜欢他写洛阳的部分。他说洛阳城里宫殿连着宫殿,屋檐挨着屋檐。读到这里我就能想象出那种景象,好像自己站在街上抬头看那些房子。他写得很细,连屋檐上雕的花纹都说了。这种写法让人感觉踏实,好像真的去过那个地方。
写成都那段特别有意思。他说那里的人织锦缎,锦缎上的花纹会随着光线变化。我读到这就想起小时候见过的那种布料,阳光一照真的会变色。左思用最普通的词写出了最真实的感觉。他没有说成都多繁华,就说街上的人怎么生活,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
最打动我的是他写建业的部分。他说长江水日夜流,城里的人来来往往。这话很简单,但读着读着就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座城在那里,看着一代代人出生又老去。这种感受现在的人也会有,站在高楼上看下面的人流,就会想到左思写的这些话。
《三都赋》的好就在于它不夸张。左思没用那些吓人的大词,就是慢慢说,说到你心里去。他写三个都城,其实是在写人怎么过日子。读这样的文字,人会变得平静,会想想自己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我常翻这本书。心情不好的时候读几页,就能静下来。左思教会我一件事:写东西不用说得多么了不起,把真实的样子写出来就好。就像他写洛阳的街道,成都的织机,建业的长江,写得那么平常,却又那么难忘。
有人读《三都赋》看到的是宏大的叙事,夸耀三都的富庶和权势。我却觉得里面的描写太夸张,像在堆砌辞藻。读起来很累,感觉纯粹是为了显示学问。我不敢相信当时真有人会花几年去抄写它。这种文章放在现在,可能连报纸副刊都登不上。左思花了十年写出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现代人没这个耐心。说到底,华丽的文字不能当饭吃。
左思花十年写出《三都赋》,当时人人都抄着读。
古之赋家为文,在究天地之奥,穷万物之理,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今之赋家为文,在求辞藻堆砌,夸耀炫技,徒具其表,失其本真。左思《三都赋》十年乃成,洛阳为之纸贵,非徒以辞藻胜,实以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将蜀都之险峻,吴都之秀丽,魏都之雄浑,一一铺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今人读赋,多浮光掠影,不解其中深意,更遑论体味作者苦心孤诣。
左思以寒门之身,发愤著书,其赋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观其写蜀道之难,非止于描摹山川险阻,实暗喻仕途坎坷;状吴宫之丽,非徒夸饰楼台华美,实寄寓兴亡之叹;绘魏都之盛,非仅铺陈都城气象,实蕴含家国情怀。今之文士,或为博取虚名,或为迎合时好,所作之文,多浮夸矫饰,失却左思那般沉郁顿挫的真挚情感。
然则《三都赋》亦有可议之处。其文虽工,然用典繁密,铺陈过甚,使后世读者难免有艰深晦涩之叹。且其结构宏大,虽力求面面俱到,却偶显冗长,未能如后世小品那般精炼传神。然此亦时代使然,汉魏之赋,本以铺张扬厉为尚,左思能于其中独树一帜,已属难能。
今人读《三都赋》,当取其精华,去其繁琐。若能细品其中气象,体会作者寄托,则虽时隔千载,犹能感其文心。若只作辞藻观,则如入宝山而空回,岂不惜哉?古之赋家,文以载道;今之文人,文以媚俗。每思及此,未尝不扼腕叹息。若左思复生,见今人如此轻薄为文,不知当作何感想?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