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侠五义
知书房
三侠五义
石玉昆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不少读者认为《三侠五义》语言粗鄙,情节荒诞,这其实是误解。该书成书于清代,原本是民间说书艺人的底本,语言自然带有浓重的市井气息。阅读困难的原因在于方法不当。清代通俗小说研究者应当了解两个事实:第一,这类作品最初是面向市井听众的口头文学;第二,书中保留了大量当时的北京方言。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指出:"《三侠五义》的语言看似粗俗,实则忠实记录了道光年间的北京话。书中'招儿'、'撂地'等词汇,都是典型的当时市井用语。"这种现象很正常。古代通俗文学都使用当时的白话写作。《三侠五义》读起来费劲,是因为它用了大量北京土话。比如"扎筏子"表示设圈套,"放鹰"指设骗局,这些词语现在都不常用。
《北平俗曲略》记载:"读《三侠五义》需配合《燕京杂记》。"这是有道理的。《燕京杂记》记录了很多清代北京方言,可以帮助理解书中的土话。比如书中"嚼裹儿"一词,查《燕京杂记》就知道是指吃喝费用。
江湖中人活在世上,重要的是能坚守本心,行事光明磊落,能够惩恶扬善。不要逞凶斗狠,逞凶斗狠就会招来祸端;不要贪图虚名,贪图虚名就会迷失本性。侠义是江湖人的肝胆,武艺是江湖人的根基,智谋是江湖人的铠甲,名声是江湖人的外衣。家有千金,不如一身武艺。所有本事当中最实用的但又最难得的,莫过于行侠仗义了。有侠义心肠的人,就能经受考验,从而成就一世英名;没有担当的人,就会随波逐流,成为碌碌无为之人。人在年少的时候,心性与品格都还没有定型,和那些正直仗义的人相处,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虽然行为举止没有刻意模仿,但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与亲近的人相似了。二十岁左右时,才懂得要勤学苦练,只是积习难改,难以完全克服身上的毛病。直到三十岁之后,才很少犯大错,常常在冲动行事时心中警醒,情绪与理智相冲突,傍晚回想白天做的错事,今日反思昨日犯下的过失,常常暗自懊恼因为没有遇到好师傅,才会走了这么多弯路。说话沉稳,举止从容,行事光明正大,待人宽厚仁慈。
有人从《三侠五义》里看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有人读到"忠臣孝子"的传统美德。而我翻开这本经典,仿佛置身于茶馆酒肆,耳畔是惊堂木的脆响,眼前是展昭飞檐走壁的英姿。这些鲜活的侠客形象,让冷冰冰的历史书页变得热气腾腾。在这个呼唤正能量的时代,这些快意恩仇的故事依然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热血,让人明白:真正的侠义,从来都不是过时的传说。
侠亦有道义,三侠五义见人心。
这本书里的人物和故事让人摸不着头脑。展昭一会儿是江湖侠客,一会儿又变成官府捕快。白玉堂行事古怪,有时行侠仗义,有时又蛮不讲理。包公断案如神,可那些案件离奇得不像真实发生的。书里好人坏人的界限很模糊。侠客们打抱不平,可他们自己也经常违法乱纪。官府明明在主持公道,却又依赖这些不守规矩的江湖人。故事看着热闹,细想却处处矛盾。侠义精神说得很好听,可具体怎么做谁也没个准数。人物们的行为常常前后不一致。一会儿讲究江湖规矩,一会儿又把这些规矩抛在脑后。读者看得眼花缭乱,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情节发展随心所欲,很多地方说不通。破案靠的不是证据,而是包公的神机妙算。侠客们武功高强,可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简单粗暴。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