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漱华随笔
漱华随笔
严有禧

漱华随笔

严有禧  

该书以记载明末清初两代名臣、文士言行轶闻为主,对当时的政坛大事、典章制度、文坛风气以及社习俗也多有涉及,是一部较重要的野史笔记。今以守山阁本为底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3634
这本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2540
有些人说读《漱华随笔》像在喝一碗温热的参茶,初入口时微苦,而后回甘绵长。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在页脚折角,那些看似散淡的随笔里藏着明代士大夫的处世智慧,如今读来依然烫着人心的温度。 书中讲"蓄德如蓄水",这话我琢磨了许久。就像我们小区那位总在雨天为流浪猫搭塑料棚的老人,二十年如一日做着旁人眼里"无用之事",去年暴雨夜竟有被救的野猫叼来失踪孩童的鞋。这世上因果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算术题,倒是像江南梅雨时节的苔痕,不知不觉就爬满了整个石阶。《漱华随笔》里记载的诸多轶事都在说这个理——你且修你的德,老天自有安排。 最触动我的是其中记载的"菜根谭"典故。那位寒门学子每日嚼着菜根苦读,却在书斋门口常年备着干净布鞋,供访客更换。后来他官至礼部侍郎,当年穿过布鞋的落魄举子竟成了他的救命恩人。这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做人要像老茶壶,肚量越大越沉得住气。"现在每次在工作中遇到委屈,就翻开书中"让人非我弱"那篇,那些明代文人用毛笔写下的从容,比任何励志演讲都更有力量。 书中关于"守拙"的段落我抄在了手机壳内侧。在这个人人都想走捷径的时代,作者笔下那些甘于"迟慢"的古人反而显得珍贵。上周部门竞聘,我按流程规规矩矩准备材料,隔壁工位的同事却靠着溜须拍马上了位。当时气得把书摔在沙发上,可夜里重读"速成者必速毁"的章节,突然想起小区那棵百年银杏——长得最慢的树,往往站得最久。 若说这书有什么魔法,大概是能让浮躁的心慢慢沉下来。每次读到"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这样的句子,就像看见四百年前的月光穿过窗棂,照在今天的茶杯里。最近我开始学书中记载的"日省吾身",睡前把当天的事过一遍,才发现许多纠结根本不算什么。这书就该放在床头,像块磨心镜的麂皮,时时擦拭我们蒙尘的初心。 合上书页时总想起作者那个比喻:人生如棋,真正的妙手往往看起来笨拙。在这个充斥着聪明人的世界,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古老的笨拙智慧。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038
读完《漱华随笔》,最深的感受是古人写东西真的很实在。他们不空谈大道理,而是把生活中的小事写下来,让你自己去想。比如他们写一个人怎么待人接物,写得很细,你看了就知道该怎么做。这种写法比直接告诉你要做好人更有用。 现在的人总喜欢讲大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古人不一样,他们用具体的事例让你明白道理。你不会觉得他们在说教,反而觉得他们在跟你聊天。这种写法让人觉得亲切。 我觉得现在的人应该多看看这样的书。不是说要完全照搬古人的做法,而是要学会他们观察生活的方法。把大道理变成具体的事,这样才容易做到。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15017
白岩松说读书太多思考太少。古人书不多但读得深。我在书堆里找真正值得读的东西。慢慢觉得有些书可以随便翻,有些书必须慢慢读,比如《漱华随笔》。 这本书大多是些小事。作者写日常生活,写朋友交往,写读到的好句子。看起来简单,但每句话都有意思。我记得里面写一个老人每天早起扫地,扫了三十年。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地上有落叶就扫,没什么原因。这种简单的事现在很少有人做了。 书里写了很多读书的方法。比如读诗要读出声,读史书要查地图。这些方法现在看书的人都不用了。我们总是急着把书翻完,却忘了为什么要读。作者说读书就像吃饭,要细嚼慢咽才能消化。 我开始学着用书里的方法读书。读得慢了,反而记住的多了。以前总想着一周读几本书,现在不在乎数量了。有些段落要读好几遍,有些书要放一段时间再读。读书不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是为了自己明白些道理。 今天下午又翻开这本书。读到作者写他买书的经历。他说年轻时没钱,站在书店里把整本书看完。现在书多了,反而很少从头到尾读完一本。我也发现自己书架上很多没拆封的新书。这个时代不缺书,缺的是认真读书的人。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942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这寥寥数字道尽了梁实秋先生笔下《漱华随笔》中那份通透达观的人生态度。在这本看似闲散实则睿智的散文集里,先生以一支淡墨之笔,勾勒出民国文人的风骨与日常生活的诗意,将饮茶、赏花、忆旧等寻常事写得妙趣横生,字里行间流淌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智慧。那些对西装革履的调侃,对豆腐滋味的品评,无不显露出他"以俗为雅"的独特美学,让读者在会心一笑间,忽然照见生活本真的模样。
2025年06月28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