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
知书房
国语
左丘明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左丘明的《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治国之道。每一句话都包含深刻的道理。明君贤臣的言行都值得后人学习。书中讲述了各国兴衰的原因。好的政策让国家强大。坏的决定导致灭亡。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读这本书让人感慨万千。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人们犯过的错误还会再犯。书中的智慧到今天仍然有用。治国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大事往往从小事开始。
周朝的衰落让人叹息。齐桓公的崛起值得思考。晋文公的霸业有其原因。楚国的强大不是偶然。吴越的争霸充满教训。这些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国家的命运在于君主的决策。
这书太老,写得不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自己接触古籍已有三年光景,从《论语》到《史记》,再到《战国策》,阅读的难度渐次攀升,对文字的耐性也随之增长。那些被历代学人推崇的典籍,即便艰深晦涩,我也坚持啃完,总能在苦涩中咂摸出几分滋味。但这部《国语》,却着实让我在图书馆的灯光下熬过了许多个夜晚。借期将至的压力,倒逼着我与这部先秦著作展开了一场艰苦的对话。
《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成书约在战国初期。作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它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与《左传》互为表里,一重记事,一重记言。当时竹简昂贵,能留下二十一卷的文字,足见其史料价值。司马迁作《史记》时,就曾大量参考此书。读这样的古籍,就像在触摸两千多年前先人的思想脉搏。
初读时的感受颇为复杂。全书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更像是一部古代政治言论汇编。中国早期史学有个特点:史官记录君王言行时,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这在《国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书中那些谏臣的言辞,至今读来仍觉锋芒毕露。比如邵公谏厉王弭谤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寥寥数语就将治国之道点透。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对政治的敏锐,确实令人叹服。先秦之士对人性与政治的把握,竟能如此精准深刻。
细究其行文风格,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语》中的对话往往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说理时必引经据典,或借古喻今,或以事明理。比如《周语》中祭公谋父谏穆王征犬戎,从后稷、文王的德政说起,层层推进,最终得出"耀德不观兵"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既展现了先秦士人的雄辩才能,也反映了当时"以史为鉴"的思想传统。一个有悠久文明的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此——那些历经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
思想内涵方面,《国语》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有法家的务实精神,如"量力度德";甚至还夹杂着阴阳家的神秘色彩。这种思想上的混杂,恰恰反映了战国初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礼"的强调贯穿始终,这与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读这些文字时,我常想:古人面对乱世尚能坚守礼义,今人处在太平盛世,反而将礼义抛诸脑后,岂不令人唏嘘?
作为史书,《国语》的史料价值不容小觑。书中保存了大量不见于其他典籍的珍贵史料,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细节,就比《史记》记载更为详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部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信史,其中夹杂着不少传说和夸张成分。比如《晋语》中关于骊姬陷害申生的记载,明显带有文学加工痕迹。读古籍贵在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接受。
文字艺术上,《国语》展现了先秦散文的独特魅力。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特别是那些谏辞,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想起《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言辞。不过相较而言,《国语》的文风更为质朴,少了几分华丽,多了几分厚重。这种文字上的克制,反而成就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掩卷沉思,《国语》留给今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在重复相似的故事,人性亘古不变;治国理政需要兼听则明,刚愎自用必然招致祸患;言辞的力量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读这样的古籍,就像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开始时举步维艰,渐渐便能领会其中三昧。每有所得,便觉眼前豁然开朗。古籍阅读之乐,正在于此——在艰涩的文字背后,发现永恒的人性光辉。
《国语》二十一卷,相传为左丘明所撰,然非成于一人之手。此书以国别分篇,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多载言论而少叙史实。其文辞平实,记事简略,不如《左传》之详备。但保存了春秋时期重要史料,可补《左传》之不足。书中记言多于记事,反映当时政治观念与外交辞令。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对研究春秋时期政治思想有独特价值。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