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五代史阙文
五代史阙文
王禹偁

五代史阙文

王禹偁  

史书。北宋王禹偁撰。一卷。书成于真宗初年。补叙薛居正《旧五代史》记事避嫌漏略共十七事。包括后梁三事,后唐七事,后晋一事,后汉二事,后周四事。皆辨正精严,足补史阙。欧阳修《新五代史》多用其说。有汲古阁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188
读完《五代史阙文》,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困惑。那些乱世中的忠臣义士,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到底值不值得?作者把五代这段历史写得如此生动,可越是读下去,越觉得人性在乱世中的挣扎显得格外荒诞。那些誓死不屈的气节,在权力更迭中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眼就被新的统治者踩在脚下。我们的史书总爱歌颂这种气节,可细想之下,这种近乎自毁的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宁可全家赴死也不肯变节的忠臣,他们的选择真的明智吗?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坚守道德反而成了最不道德的事——让全家老小陪葬的"气节",说到底不过是另一种自私。历史总是这样矛盾,我们推崇的气节,往往以更多无辜者的生命为代价。读着读着,不禁要问:在乱世中,到底是该做识时务的"俊杰",还是做留名青史的"愚忠"?这个问题,恐怕连作者自己也给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7936
读《五代史阙文》,年纪越大越感到书中内容值得深思。乱世之中,人性往往经不起考验,忠诚与背叛常常在一念之间。五代十国的历史充满动荡,那些王侯将相的故事让人唏嘘。 想到朱温篡唐,李存勖灭梁,这些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了历史走向。他们的成败得失,现在看来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权力更迭如此频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书中记载的许多细节,让我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与道义的抉择,其实古今相通。读这些故事,有助于看清现实中的许多问题。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2729
翻开《五代史阙文》,总觉字里行间藏着某种悖论。那些被史笔刻意隐去的片段,像极了易经中"见龙在田"却突然"潜龙勿用"的卦象转变。欧阳修编纂时声称"补阙",可补着补着,倒像是用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的手法,在完整的史料墙体上硬生生凿出几个透光的窟窿。 最令人困惑的是薛史与欧阳修笔下的冯道。同一个历事五朝的人物,在阙文里忽然多了"狼顾之相"的细节,这让我想起易经离卦中"突如其来如"的爻辞——那些被突然插入的负面描写,究竟是史家秉持"天道亏盈而益谦"的春秋笔法,还是后人"以人道逆天道"的刻意矫饰?五代乱世本就如同熵增的混沌系统,史家强行用道德秩序来规训史料,倒像是企图在热寂中徒劳地建造冰雕。 特别注意到关于后唐庄宗的部分。原本《旧五代史》记载的伶人乱政事件,在阙文中突然浮现出"夜观天象有异"的细节。这种将人事附会天象的写法,暗合了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思路,但用得如此生硬,仿佛在熵减过程中过度消耗了叙事能量。庄宗从盛极到败亡的抛物线,本可印证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训诫,可史家非要给每个转折点都绑上天道示警的标签,反而让历史失去了混沌自洽的力量。 最吊诡的是王仁裕那条记载。说他在梦中得玉堂名,醒后果真官至翰林。这种将梦境与现实强行因果化的记录,像极了熵减系统里突兀的负熵输入。五代文人惯用谶纬来自我神化,可当这种手法被纳入正史补遗时,总让人觉得是在用易经的占验体系,给乱世中失控的人道秩序强行续命。读着读着,忽然理解管仲为何要强调"令顺民心"——因为任何逆熵的史笔修饰,终究敌不过天道对记忆的自然磨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1350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王禹偁执笔为刀,用《五代史阙文》这部薄薄的札记,刺破了官方史书的厚重帷幕。当正统史官忙着为胜利者编织冠冕时,这位宋初的直臣却在残简断章中打捞真相,十七则补遗像十七枚棱镜,折射出权力阴影里被刻意遗忘的微光。朱温"盗亦有道"的狡黠与庄宗"优伶误国"的荒诞,在看似闲笔的记载中显影出比《新五代史》更鲜活的历史肌理——彼时文人用"臣谨按"的考辨体例,实则藏着比现代考据学更锋利的批判精神。当我们在《四库全书》的夹缝里发现这卷曾被贬为"小说家言"的文本,才惊觉真正的一手史料往往以碎片形式幸存:张全义治洛的民生细节拆解了"军阀皆暴虐"的刻板叙事,和凝"曲子相公"的戏称背后藏着五代词曲演化的密码。那些被欧阳修删削的异闻,恰如考古地层中的炭化谷物,虽不似青铜器耀眼,却保存着最真实的生活温度。此刻重读这部被低估的"史余之作",突然懂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正是这类短章铁事教会我们——历史的真相永远生长在正史的字里行间。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4926
翻开这本《五代史阙文》,就像走进了一座布满蛛网的古老藏书楼。那些残缺的史料碎片,在泛黄的纸页间若隐若现,让人既兴奋又困惑。王禹偁到底为什么要记录这些被正史遗忘的片段?是出于史官的执着,还是藏着某种不能明言的深意? 我尤其困惑于他对后唐庄宗的记载。那个在正史里英明神武的帝王,在这里却显出几分荒唐。据说他喜欢亲自扮演优伶,还在宫中搭戏台。这究竟是真实的细节,还是王禹偁在借古讽今?每次读到"庄宗好俳优,常自傅粉墨"这段,我都忍不住想象那个画面——帝王的脸在油彩下模糊了威严,而历史的真相是否也这样被层层涂抹? 更让我抓不住头绪的是那些突然中断的记载。比如关于冯道的那段,刚写到"历事四朝",墨迹就戛然而止。是原本就没有写完,还是后来的传抄者故意删去?我常常盯着这些空白处发呆,仿佛能看见王禹偁握着毛笔犹豫不决的样子。 最奇怪的是朱温部分。明明记载了他篡位的经过,却又穿插着说他"善待士人"。这种矛盾的笔法让我怀疑,作者是否在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什么。就像现在某些历史剧,既要还原暴君的残忍,又要给他加上几处人性化的细节。 夜读时,窗外的雨声伴着书页的沙沙响。我突然觉得,这些残缺的文字就像五代时期的月光,穿过战乱的云层,零零落落地照在我们手上。我们努力拼凑着,却永远看不清完整的轮廓。或许历史的真相本就是如此,既不是全然的黑暗,也不是纯粹的光明,而是在两者之间不断游移的灰色地带。 合上书,那些困惑依然萦绕不去。但奇怪的是,这种困惑反而让我更想继续探寻。就像面对一面打碎的铜镜,每个碎片都映出不同的面容,而我们永远猜不透镜子原本照出的究竟是谁。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