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绝书
知书房
越绝书
袁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翻阅《越绝书》的过程,与阅读其他早期史籍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其独特的内容编排,更在于作者袁康处理史料时展现出的特殊视角。作为一部记载吴越地区历史地理的早期方志,本书在史料价值与文学呈现之间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张力。
人物描写方面,《越绝书》展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倾向。伍子胥被塑造成完美的忠臣典范,其复仇行为被赋予绝对正当性;而伯嚭则被刻画成彻头彻尾的奸佞小人。这种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暴露出作者深受汉代正统史观影响的局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勾践的描写,书中极力渲染其卧薪尝胆的坚韧,却刻意淡化其在胜利后诛杀功臣的史实。这种选择性叙事使得人物形象显得单薄失真,与《史记》中更为立体的人物刻画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对女性角色的处理。西施作为关键历史人物,在书中仅作为政治工具出现,其个人命运与心理活动完全被忽略。这种将女性物化的叙事方式,反映出早期史家对女性历史作用的漠视。相较之下,稍晚的《吴越春秋》至少还保留了西施最终的悲剧结局,而《越绝书》则连这点人文关怀都付诸阙如。
史料运用方面,《越绝书》呈现出明显的混杂特征。书中将可信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不加区分地糅合在一起。比如关于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将神话元素直接植入历史叙事,却未作任何考辨说明。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增加了故事性,却严重损害了史料的可靠性。作为对比,司马迁在《史记》中处理类似传说时,通常会注明"或曰"以示存疑,展现出更为严谨的史学态度。
在地理记载部分,《越绝书》的价值与局限同样突出。书中对吴越地区山川城邑的记载确实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但这些内容往往与夸张的传说交织在一起。比如对姑苏台的描写,将建筑规模夸大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这种虚实相混的笔法,使得后世研究者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进行考辨剥离。
叙事结构上,《越绝书》缺乏整体性的谋篇布局。各章节之间常常出现时序混乱、内容重复的情况。关于夫差与勾践的多次交锋,在不同章节中反复出现却细节不一,显露出材料汇编而非有机创作的痕迹。这种结构松散的特点,与后来成熟的历史著作相比,确实显得粗糙。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流露出的地域偏见。作为吴地人士所著的史书,《越绝书》在描述吴越争霸时明显偏向吴国立场。对越国的描写往往强调其"蛮夷"特质,而对吴国的过失则多有回护。这种地域中心主义的史观,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本书的重大缺陷。
但平心而论,《越绝书》在早期地方志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书中保存的吴越方言、民俗资料,以及一些不见于其他史籍的独特记载,都为研究先秦时期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特别是关于春秋末期吴越地区手工业发展的记载,虽然夹杂神话成分,但仍折射出某些历史真实。
从史学发展的角度看,《越绝书》代表了中国方志编纂的早期形态。它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谨规范,也区别于纯粹的小说家言,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特殊文本类型。这种过渡性特征,恰恰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史学演变的重要标本。
掩卷沉思,《越绝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绝对真实的历史,而在于它展现了汉代人如何理解并重构更早时期的历史。书中那些夸张的传说、鲜明的道德评判、混杂的文体特征,都为我们观察汉代史学观念和地域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与其将它作为信史来苛求,不如将其视为反映特定时代历史认知的一面镜子。
迷茫时翻开《越绝书》,它告诉你:"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犹豫不决时,它提醒你:"时不再来,天命不佑"。遭遇背叛时,它宽慰你:"同病相怜,同忧相救"。面对强权时,它鼓励你:"小邦可以存义,弱国可以全仁"。想要放弃时,它告诫你:"君不忘臣,臣不忘君"。更不用说"伍员奔吴""句践尝胆""范蠡三迁""文种伏剑"这些故事。
人生起伏时,总能在《越绝书》里找到共鸣。那些春秋末年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吴越争霸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人性的光与暗永远存在。伍子胥的坚韧,范蠡的智慧,文种的忠诚,夫差的骄纵,勾践的隐忍,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事实。它记录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人性。在利益面前,友情可能变成仇恨。在权力面前,忠诚可能变成背叛。在生存面前,尊严可能需要让步。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一样适用。
这书到底讲的什么搞不懂。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古代兴衰的书了,是看了历史区很火的老师推荐才找来看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就是讲吴越争霸的老故事。以前看这种故事,注意力都在勾践卧薪尝胆这种表面情节上。随着年纪增长,再读才发现书里讲的不只是胜败,而是人和命运较劲的过程。
书里说吴国很强,但夫差骄傲,最后亡国。越国弱小,勾践却能忍辱负重,最后翻身。以前觉得这就是运气,现在才明白,书里真正讲的是人在劣势中怎么坚持。社会总说强者恒强,弱者没机会,但这本书告诉你,强弱会变,关键看你怎么做。
最打动我的是范蠡这个人物。他帮勾践复国,功成后却选择离开。以前觉得他傻,现在懂了这是智慧。他明白权势会变,但人的选择不会变。他后来经商成富豪,又三次散尽家财,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它让我相信努力有用。勾践能赢,不是靠运气,是靠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范蠡能成功,不是靠投机,是靠看清时势。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
现在很多人说寒门难出贵子,说社会固化。但这本书告诉我,环境再难,人还是能闯出来。重要的是不认命,不抱怨,找准方向坚持做。吴越的故事过去两千多年了,但书里讲的人怎么对抗命运的道理,现在看一点都不过时。
读这种古书的好处是,它不给你讲空话。它用真实的历史告诉你,人确实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关键是你敢不敢坚持,能不能像书里的人那样沉住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越绝书》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