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元史
知书房
新元史
柯劭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古之史家治史,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今之史家著史,或曲笔阿世,或标新立异,鲜有能持中守正者。读柯劭忞先生《新元史》,方知何为史家风骨。此书虽成于民国,然其考据之精审,体例之严谨,实可追步班马。元史自明初宋濂等修撰后,讹误颇多,柯氏以三十年之功,广搜波斯文、蒙古文史料,补旧史之阙,正旧史之谬,此非寻常学者所能为也。
尤可称道者,是其对蒙古源流之考辨。旧史于成吉思汗崛起始末多语焉不详,柯氏则详考《蒙古秘史》等文献,还原十三翼之战等关键史实,使读者得见一代天骄真实面目。其叙忽必烈建元改制,不囿于汉人视角,而能兼顾蒙古旧俗与中原礼法之冲突融合,此等史识尤为难得。今人读史,每好以现代观念苛责古人,而柯氏笔下,对蒙古屠城等事既不讳言,亦不作简单道德评判,但以冷静笔触呈现历史复杂性。
然此书亦有可议之处。其于色目人传教活动记载过简,对元曲等俗文化着墨不多,盖因柯氏秉承传统史法,重政事而轻民俗。但总体而言,此书纪传表志俱全,尤以《行省宰相年表》等创制最为精审。笔者尝比对钱大昕《元史氏族表》,发现柯氏考订蒙古氏族世系更为详确。当今史学界重理论而轻考据,读此书方知乾嘉学派真传未绝。若欲究元代之得失,明中外交通之盛况,则《新元史》终是不可绕过之经典。治史者不读此书,如匠人失其规矩,虽终日斧凿,终难成方圆。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史。"
看完这本书,觉得历史太重了。
读《新元史》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书里写了很多蒙古人的事,但就是说不清楚他们到底怎么想的。书上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可是为什么蒙古人还要用汉人的制度?这个问题一直绕在脑子里。
蒙古人打仗很厉害,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为什么打下中原后,反而被中原文化影响了?书上说忽必烈重用汉臣,采用汉制,推行汉法,可是蒙古贵族不是应该坚持自己的传统吗?这个转变太快了,快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书里写了很多制度变革,比如设行省、立科举。可是蒙古人真的理解这些制度吗?他们用这些制度是为了统治方便,还是真的接受了中原文化?这个问题书上没有说清楚。总觉得这些制度背后还有别的用意,可是看不出来。
书里还写了很多战争,可是打赢之后怎么治理却写得很模糊。蒙古人打仗是为了抢东西,还是为了长期统治?这个问题也让人想不明白。书上说忽必烈想当中国皇帝,可是蒙古贵族们真的愿意吗?
最让人困惑的是,书上说元朝很快就不行了。可是为什么这么快?蒙古人不是很有本事吗?书上说是因为腐败,可是每个朝代都会腐败,为什么元朝特别快?这个问题越想越糊涂。
书里还写了很多民族政策,比如四等人制。可是这个制度真的管用吗?为什么最后反而激化了矛盾?书上没有解释清楚。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可是又找不到答案。
读到最后,还是没搞明白元朝到底是怎么回事。书上写了很多事,可是这些事之间是什么关系?蒙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可能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就是说不清楚。
在最迷茫的时候翻开《新元史》,发现历史不过是成王败寇的循环。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帝国,但不到百年就分崩离析。忽必烈用一生征服了半个世界,我活到三十岁,明白盛极必衰的道理,却还是想追逐想占有。我不想经历失败的痛苦,又做不到无欲无求。我无法像史官那样冷静记录,也无法像草原上的牧民那样随遇而安。我觉得要真正看透权力和欲望,可能要到六十岁以后吧,不然人生也太无趣了。这大概就是人性中摆脱不了的贪婪。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