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集解
知书房
史记集解
裴骃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有人翻开《史记集解》,看到裴骃对历史的严谨考据,赞叹他"考镜源流"的学者风范。有人却被他"事核而言直"的笔法所震撼,仿佛穿越千年亲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可当我捧读这部注本时,那些密密麻麻的考证常常让我陷入困惑——这些字句背后,究竟藏着怎样复杂的历史真相?断简残篇中,裴骃是否也曾为某个史实的真伪辗转难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人那样静心求证每一个细节?那些被时光模糊的历史图景,或许永远都带着未解的谜团。
读《史记集解》的时候,我常常停下来想很多。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读历史不只是看故事,而是要在别人的经历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裴骃的注解像一盏灯,照着那些古老的文字,让我看得更清楚。
我开始理解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心情。他遭遇了那么多苦难,却坚持把历史写完。这让我想到自己遇到困难时,常常想要放弃。现在我知道了,有些事情值得坚持。裴骃用简单的话解释复杂的事,让我明白历史人物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也会迷茫。
书中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最后自刎而死。我以前觉得他很傻,现在懂了。人有时候就是放不下那口气。刘邦能屈能伸,最后得了天下。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社会,太要面子反而会吃亏。裴骃把这些道理讲得很明白。
我特别喜欢看里面的小故事。比如张良给老人捡鞋,后来得到兵书。这种事情现在不会发生了,但道理是一样的。对人恭敬有礼,总会有好报。裴骃把这些细节都解释得很到位。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想起家里老人说的话。他们没读过多少书,但说的道理和《史记》里差不多。裴骃的注解让我把这些道理连起来了。原来古人和现代人想的很多事都一样。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就翻几页。看着那些历史人物的遭遇,自己的烦恼好像变小了。裴骃把每个故事都讲得很实在,没有夸张,就像在和你聊天。这让我觉得历史离我并不远。
我建议年轻人都看看这本书。不是要学多少知识,而是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裴骃用最直白的话告诉我们,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遇到的问题,古人早就遇到过了。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很有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史记》
有人说裴骃的《史记集解》是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我翻了几页就发现这书根本没法看。注释又臭又长,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特别复杂。司马迁写得好好的文字,被他加了一大堆废话。
《史记》原文里写"沛公居山东时",裴骃非要解释"山东"是什么意思。这还用解释吗?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是指崤山以东。他写了整整三页纸,列举了十几种说法。最后结论和开头说的一样。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更可笑的是对"项王军壁垓下"的注释。他先说是地名,然后又说是军营,接着又考证垓下的位置。其实只要说清楚在哪儿就行了。结果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具体位置。这种注释有什么意义?
后面看到对"鸿门宴"的注释更生气。司马迁写得那么精彩的故事,被他拆解得支离破碎。每个词都要注,每句话都要解。好好的故事变成了枯燥的考证。读起来比读字典还难受。
最不能忍的是他经常引用一些没用的书。比如解释"霸王别姬"时,引了五本已经失传的书。这些书谁都找不到,引了等于白引。纯粹是在显摆自己读书多。
我试着看了二十页就放弃了。这本书就是把简单变复杂,把生动变枯燥。真想研究《史记》,还不如直接读原文。裴骃的注释除了增加阅读障碍,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价值。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