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事语
知书房
春秋事语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有人翻阅《春秋事语》时,读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治国之道;有人则体会到"君子以作事谋始"的处世智慧。而当我捧读这本古籍时,仿佛置身于诸侯会盟的现场,听见谋士们纵横捭阖的议论,感受到那个大争之世的脉搏跃动。这些历经两千余年依然鲜活的智谋,就像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与我娓娓道来,让我明白如何在复杂局势中保持清醒。这份跨越时空的睿智,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开拓进取的智慧源泉。
《春秋事语》采辑琐屑,排列失序,虽云记事,实则杂糅传闻与臆说。其文辞俚浅,不类春秋笔法,每每以市井口吻叙列国之事,殊失史家谨严。马王堆帛书出土后,整理者不辨真伪,遽尔刊行,致使讹字满纸。如"晋人伐郑"章"夙沙卫"误作"风沙卫","齐桓公"讹为"齐亘公",校勘之疏,令人扼腕。注释者更蹈常袭故,于地理、职官多所阙疑,反以"存疑"二字搪塞读者。若欲究明本相,当取《左传》《国语》对勘,辅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参证。此书虽标"春秋",实乃汉代策士托古之作,其价值不过在存留若干古史异闻而已。读者若不通训诂,不谙史源,极易为其浅近文辞所误,将稗官野史视作信史。
古之史官载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秉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今之史家,或曲学阿世,或哗众取宠,将史实作市井说部观,实乃史学之殇。《春秋事语》一书,虽为战国佚名之作,然其微言大义,较之今日某些史家之著述,反而更显史家风骨。每览当今所谓"历史研究",或为政治张目,或为金钱折腰,未尝不令人掩卷长叹。
细读《春秋事语》,尤感其叙事之精妙。不似后世史书之铺陈排比,而能以简约之笔,道尽兴亡之理。如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不过数语,而管仲之谋略、鲍叔牙之知人,跃然纸上。今之史书,动辄百万言,反将史实淹没于冗长论述之中。读此书时,常思史家之责,当如明镜照物,妍媸毕现,而非如今日某些"史家",甘为权势之奴婢。
书中记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之事,尤令人感慨。今日政坛人物,朝为座上宾,暮为阶下囚,何尝有重耳之坚韧?观今之从政者,鲜有卧薪尝胆之志,多存急功近利之心。读至重耳返国称霸一节,未尝不为其坚韧不拔而击节,又未尝不为今人之浮躁而扼腕。
《春秋事语》载郑庄公克段于鄢之事,母子兄弟之情,竟至于兵戈相向。而今世家庭,为争房产对簿公堂者,又何其多也!古之伦理,今已荡然。每见新闻中子女弃养父母、兄弟反目成仇之事,辄忆此书所载,深感历史虽久远,人性却未尝有变。
此书最可贵处,在其不以成败论英雄。如记宋襄公之败,既批评其迂腐,又肯定其守信。今人论史,非黑即白,非捧即骂,全无古人辩证思维。读此书时,常思今之史家,若能取其客观态度,史学何至于沦为政治之附庸?
《春秋事语》虽为残编断简,然其存史求真之精神,实为今日史家所当效法。当今之世,伪史盛行,真相难觅,读此书如饮醇醪,愈品愈觉其味悠长。若欲明兴替之理、知得失之鉴,此书不可不读。不读此书者,纵使熟读廿四史,亦不过是记问之学,终难明历史之真谛。
春秋大义,微言见真章。
当鲁国史官在竹简上刻下"郑伯克段于鄢"时,他们精心设计的春秋笔法已然埋下两千年的认知陷阱。这部被奉为微言大义典范的编年史,用看似客观的"陨石五记"和"六鹢退飞"编织着周礼崩溃时代的权力话语——每个"弑"字背后都藏着道德审判的锋芒,每处"书"与"不书"的取舍都是意识形态的精密手术。今人翻开那些被历代经师过度阐释的简牍,看到的不过是权力与话语的共生体:所谓"尊王攘夷"的春秋大义,在齐桓晋文的霸权游戏中早已沦为政治修辞。当宋代儒生将"一字褒贬"神化为万世法度,当现代学者仍执着于从"天王狩于河阳"挖掘圣人真意,可曾意识到我们始终困在鲁国史官预设的叙事迷宫?那些被经学化处理的战争记录,本质上是用礼乐理想粉饰的暴力实录。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传说,在晋楚争霸的尸山血海前显得如此苍白——礼崩乐坏的时代,话语权从来都跟随战车上的血腥碾压而转移。这部被过度神圣化的史书,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历史书写永远都是胜利者的修辞竞技场。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