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申辩篇
申辩篇
柏拉图

申辩篇

柏拉图  

《申辩篇》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于公元前 399 年自我辩护演说的记录,当时苏格拉底被控 “腐蚀青年,且不信仰城邦所信奉的神祇,反而信奉其他新奇的神灵”。 《申辩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的自我辩护,包含文本中最著名的内容,即他对德尔斐神谕的讲述及其对梅勒图斯的盘问;第二部分是陪审团的裁决;第三部分是量刑环节。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3237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被很多人奉为哲学经典,但我读完只觉得失望。这篇对话的核心观点是追求真理和美德,但这个观点在柏拉图的其他作品里已经讲得足够清楚。读完这篇对话,我最大的感受是苏格拉底在用哲学辩论掩盖实际问题的逃避。 首先,苏格拉底在审判中的表现充满矛盾。他一边宣称自己最智慧是因为知道自己无知,一边又不断用逻辑陷阱让对话者难堪。这种所谓的"助产术"本质上是一种话语权争夺。就像现在某些网红教授,嘴上说"欢迎大家质疑",实际上用专业术语把普通人的问题堵回去。 其次,苏格拉底对民主制度的批判显得脱离现实。他指责雅典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但提供的替代方案只是哲人王统治。这就像批评现代选举制度不合理,然后建议让哈佛教授委员会来治国。这种精英主义思维完全忽视了政治运作的实际复杂性。 最后,对话中体现的知识分子傲慢令人不适。苏格拉底反复强调"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但这句话预设了所有人都该像哲学家一样生活。事实上,大多数雅典市民要为生计奔波,没时间整天讨论美德定义。这种要求普通人达到哲学家的思考水平,就像要求外卖小哥都去读康德。 整篇对话最让我反感的是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把死亡说得那么轻松,好像慷慨就义就能证明自己正确。但这对他的家人和学生来说,不过是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这种为理念牺牲现实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更像是某种思想极端主义。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2210
真理之光永不熄灭!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6369
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不断追问的一生。他走在雅典的街头,拦住路人,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智慧。人们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他却依然坚持。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只在乎真理是什么。法庭上,他面对不公正的审判,依然不肯妥协。他说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思考的权利。他的学生为他哭泣,他却平静地喝下毒酒。他的死不是失败,而是对真理的坚守。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人可以为了信念付出一切代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真理需要勇气,但值得去做。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9757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让人读得很不舒服。他说话的方式太绕了,明明可以直接说清楚的事情非要拐弯抹角。整篇文章就是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但说来说去都是在说别人不懂真理,只有他懂。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让人反感。 文章结构很简单,就是苏格拉底一个人在那说。他先说别人诬告他,然后说自己多么追求真理,最后说即使被判死刑也不后悔。这种单方面的自我标榜缺乏说服力。他没有拿出任何证据证明自己清白,只是一味地指责别人无知。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那种自以为是的语气。他反复强调自己多么聪明,别人多么愚蠢。这种态度不像是在认真辩护,倒像是在炫耀。法庭上这么说话只会激怒法官和陪审团。 文章内容也很空洞。苏格拉底一直在说大道理,但具体做了什么好事却只字不提。他所谓的"追求真理"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说清楚。整篇文章就是一堆抽象的概念堆砌,缺乏实际内容。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7273
苏格拉底的结局让人不再纠结于审判的公正与否,而是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整篇对话中那些尖锐的提问已经足够让人意识到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我想柏拉图这样安排是为了展现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态度。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在生死关头保持这样的理性呢? 雅典的法庭虽然给了苏格拉底说话的机会,但多数人投票决定了他的命运。这种制度看起来公平,实际上很容易被情绪左右。更关键的是,当时大多数人根本不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们只是觉得这个老头总在街上问些奇怪的问题,让人难堪。 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坚持很让人佩服。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即使在今天,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不多。 最让我感动的是苏格拉底最后的态度。他没有怨恨那些判他死刑的人,反而说死亡可能是件好事。这种豁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思想的自由,虽然代价是生命。
2025年07月07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