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士龙集
知书房
陆士龙集
陆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绝品,魏晋风骨之巅峰。好得很、妙得很、痛快得很!能从头读,能从尾读,能挑着读,能全读完。开心时候可读,伤心时候也可读。鸿儒能获益,白丁也能获益。失意时候该读,得意时候也该读。背诗不如懂诗,懂诗不如写诗。写诗之本!
翻开《陆士龙集》,扑面而来的是魏晋风骨的清峻之气。这位与潘岳并称"潘陆"的西晋名士,用他那一手锦绣文章,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筑起了一座精神的象牙塔。陆机的文风如刀削斧劈,字字珠玑中透着股不羁的锐气,可细品之下,又能发现他对儒家礼法那份近乎执拗的坚守。这种矛盾统一的气质,恰是魏晋文人最迷人的特质。
陆士龙的赋作堪称一绝。读他的《文赋》,能清晰感受到他对文学创作那股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将文章之道比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将文学抬到治国平天下高度的气魄,在今日看来仍令人心折。更妙的是,他一边强调"诗缘情而绮靡",一边又主张"赋体物而浏亮",在情感抒发与理性思辨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这种既重情又不废理的创作观,至今仍是文学创作的圭臬。
书信往还中更见陆机真性情。与弟弟陆云的那些通信,字里行间都是兄长对幼弟的殷殷教诲。他谈论文学创作时那种既严谨又热忱的态度,谈论为人处世时那份既恪守礼法又不失通达的智慧,活脱脱勾勒出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完美形象。最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在政治漩涡中挣扎,他依然保持着对文学近乎洁癖的追求,这份执着,今日读来犹觉可贵。
陆机的政治文章则展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另一面。《辩亡论》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将吴国灭亡的原因剖析得入木三分。他既看到了"民疲而主不恤"的弊政,也指出了"上下相蒙"的体制问题,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既不盲目歌颂,也不一味贬斥。这种理性的历史观,放在今天都不过时。
但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陆机身上那种矛盾统一的气质。他一方面谨守儒家礼法,另一方面又追求个性解放;一方面热衷仕途,另一方面又向往林泉之乐。这种矛盾不是分裂,而是那个特殊时代赋予文人的独特印记。在礼崩乐坏的乱世里,陆机用他的文章筑起了一座精神堡垒,既守护着传统价值,又为个性表达留下了空间。
细读《陆士龙集》,会发现这位文豪对语言的锤炼已到痴迷的地步。他的骈文对仗工整却不呆板,用典精当却不炫技,这种既重形式又重内容的创作态度,让他的文章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更难得的是,他能在严格的格律中注入鲜活的情感,让形式成为情感的助力而非束缚。这种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堪称后世楷模。
陆机的悲剧结局更给他的文集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最终卷入八王之乱而遭杀害,但他留下的文字却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读他的作品时,我常想:若没有那场政治风波,陆机或许能写出更多传世佳作;但反过来看,正是乱世的磨砺,才让他的文字有了那种独特的力度与深度。
放在今天来看,《陆士龙集》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文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坚守。陆机用他的生平和著作证明:真正的文人,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又要有"妙手著文章"的才情。这种精神气质,对当下浮躁的文坛而言,不啻为一剂清醒剂。
每次重读《陆士龙集》,都会有新的收获。年轻时爱他文字的华美,中年时懂他处世的智慧,现在更钦佩他在乱世中守护文化命脉的担当。这套文集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细细品味。陆机虽已逝去千载,但他那支生花妙笔写就的文字,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文人应有的风骨与情怀。
"士龙虽才高词赡,而轻巧未臻,盖工于摹拟,拙于独创。"
恶书,辑录之糟粕!烦哉、厌哉、倦哉!可横着读,可竖着读,读来读去都是些陈词滥调。明灯下读昏昏欲睡,黑夜里读更觉无趣。鸿儒看了皱眉,白丁读了发懵。失意时读愈添愁苦,得意时读陡生不快。拜官不如做官,做官不如贪官。贪官尚有三分真性情,此集尽是伪君子腔调!陆士龙若在世,当自焚其书以谢天下。
文辞堆砌,内容空洞。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