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
张之洞

书目答问

张之洞  

清末张之洞撰。系张任四川学政时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目。五卷。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列举书籍二千二百种,注明书名、作者、版本、卷数,个别有简单按语。多以通行习见本为主,所收多有《四库全书》之后出现的清人著作。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清代著名学者姓名、字号、籍贯,以示清人学术流别。旧时初学文史者多参考此目。有光绪二年(1876)贵阳初刻本,附张撰《輶轩语》。近人范希曾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增益校注甚详。近人孔彦培编有《书目问答索引》。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2750
在中国学术史的浩瀚星空中,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犹如一盏明灯,为求学者照亮了通往传统学术殿堂的道路。这部编纂于光绪元年的书目指南,以其精当的选目和独到的学术眼光,成为晚清以来读书人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作为晚清重臣兼学者的张之洞,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与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这部著作注入了非凡的生命力。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建树卓著,更是一位通晓经史、深谙学术的大家。《书目答问》正是他担任四川学政期间,为引导士子读书而精心编纂的。这部著作充分展现了张之洞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学术担当,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书目,而是以简明扼要的评点,为每部典籍赋予了独特的学术定位。 翻阅《书目答问》,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严谨的学术体系和精妙的分类方法。全书将传统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下设四十余类,每类之下又详列历代重要著作。这种清晰的分类方式,不仅反映了张之洞对传统学术体系的深刻把握,更体现了他试图为混乱的晚清学术界建立秩序的努力。细读其中对每部典籍的评语,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切中要害,这种精准的判断力实在令人叹服。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部书目给我的最大帮助在于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张之洞不是简单地推荐书籍,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版本、评点各家注释,为读者指明治学门径。比如他对《说文解字》不同注本的比较,对《资治通鉴》各种续书的点评,都显示出非凡的学术眼光。这种指导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如同一位渊博的长者在循循善诱。 作为一部编纂于一个半世纪前的书目,《书目答问》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不禁让人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更需要这样具有学术深度的阅读指南?张之洞对典籍的选择标准——重经典、重源头、重实用,对我们当下的阅读选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展现出的那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尤其值得当代学人深思。 每当我翻阅这本泛黄的书目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张之洞通过精心挑选的两千余部典籍,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更传递了一种严谨治学的精神。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书目功能,成为了一种学术精神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书目答问》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读书人应有的品格与追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7698
国学瑰宝,当之无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6411
翻阅《书目答问》之前,我对这部著作的印象不过是"一部书目";细细品读之后,若要问我对它最深的感受,我依然只能说出四个字:"一部书目"。然而这简单的四字背后,却承载着整个晚清学术的厚重与温度。 张之洞编撰此书时,正值光绪二年。那是个西学东渐、中学式微的年代,古籍散佚,学问凋零。他怀着"读书人不知读书"的忧虑,以疆臣之尊,行塾师之事,为天下士子开列这份沉甸甸的书单。两千余部典籍,经史子集四部井然,每一部都是通向传统学问的门径,每一页都浸透着对文化的坚守。 最令我动容的,是其中暗藏的学术脉络。张氏不满足于简单罗列,而是以"门径—阶梯—堂奥"的次第引导读者。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门,经《十三经注疏》筑基,再到各家专集深造,俨然为后人铺设了一条治学之路。这种苦心孤诣,今日读来犹觉温暖。 细看选书标准,更见编者的胸襟。既推崇乾嘉考据的《说文解字注》,也不废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既列程朱理学的《近思录》,也收颜李学派的《存学编》。这种兼收并蓄的胸怀,在学派林立的晚清尤为难得。每部书下简短的按语,或指明版本优劣,或提示阅读方法,字字皆是前辈学人的经验结晶。 尤为珍贵的是那些今天已然散佚的典籍。当看到"《永乐大典》辑本"、"宋元旧椠"等字样时,不禁怅然。这些曾经在张之洞时代尚能得见的珍本,如今多已化作历史尘埃。书目中标注的"通行本"、"精校本",在今天看来都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善本。一部书目,竟成了丈量文明流逝的标尺。 近代以来,新的图书分类法取代四部,电子检索替代手工查阅。但《书目答问》的价值从未褪色。它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活的学术史,记录着传统学问最后的辉煌。那些密密麻麻的书名背后,是无数读书人挑灯夜读的身影,是文明传承的薪火相传。 每当我摩挲着发黄的纸页,总会想起张之洞在序言中的话:"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这部诞生于世纪之交的书目,恰似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古籍典册,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永恒渴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有温度的学术指引。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6527
这本《书目答问》我读了很久。很多人说它是工具书,但我觉得张之洞的用心不止于此。他列的书目很全,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都有。读书人按图索骥就能找到门道。最难得的是他不偏不倚,既收汉学也录宋学。现在的人编书目总爱夹带私货,但张之洞只务实学。这本书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大格局。晚清能出这样的学者,实在不容易。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725
看完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不禁感慨这位晚清重臣的良苦用心。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能如此系统地梳理传统典籍,为读书人指明治学门径,实在是用心良苦。最让我触动的是,他既坚守经史子集的传统框架,又悄悄纳入西学书目,这种"中体西用"的智慧,现在看来依然发人深省。可惜啊,当时的读书人大多没能领会这份苦心,仍然困在八股文的牢笼里。张之洞就像个孤独的守夜人,在传统文化即将倾颓之际,试图用书目这种最朴实的方式为后人留下火种。如今重读这部书目,更能体会他那种既想守护传统,又不得不顺应时势的矛盾心境。这份书目不只是一份书单,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最后的坚守与突破。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