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
张之洞

书目答问

张之洞  

清末张之洞撰。系张任四川学政时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目。五卷。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列举书籍二千二百种,注明书名、作者、版本、卷数,个别有简单按语。多以通行习见本为主,所收多有《四库全书》之后出现的清人著作。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清代著名学者姓名、字号、籍贯,以示清人学术流别。旧时初学文史者多参考此目。有光绪二年(1876)贵阳初刻本,附张撰《輶轩语》。近人范希曾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增益校注甚详。近人孔彦培编有《书目问答索引》。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5363
"《书目答问》者,盖为初学津梁,使知读书门径而已。"
2025年07月2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9138
很久没有读这种指点读书门径的传统书目了,偶然看到学界朋友在讨论张之洞的《书目答问》。 最初以为这只是一份普通推荐书单,想着古人列的书现在还有什么用。后来发现这本书其实教人怎样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书。张之洞说,经部要读《十三经注疏》,史部首选《史记》《汉书》,这些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告诉后人哪些书最值得花时间。 过去总觉得古书离现实太远,读起来费劲又不实用。看了《书目答问》才知道,古人早就把读书的轻重缓急分清楚了。比如子部,张之洞推荐《荀子》《管子》,这些书不是空谈道理,而是讲实际治世之术。现在很多所谓成功学,其实古人早就写透了。 最有用的是张之洞教人怎样选版本。他说读《说文解字》要看段玉裁注本,读《资治通鉴》要用胡三省音注本。这些细节现在很多人不在乎,随便找个版本就读,结果浪费时间。古人做学问比我们认真多了。 看这种书目最大的好处是让人知道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现在书太多,容易迷失方向。张之洞把两千多年最重要的书都列出来,读完这些,比胡乱读一百本新书有用。 有时候觉得现代人太迷信新东西,其实很多问题古人早就解决了。《书目答问》里那些书,现在照样能用来修身、做事。读古书不是怀旧,而是找真正有用的智慧。
2025年07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3912
翻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犹如在古籍堆里进行一场令人窒息的跋涉。这种窒息感不仅源于其陈腐的学术框架,更来自作者那种居高临下的训导姿态——仿佛天下读书人都该跪着接受这份"钦定书单"。 最令人不适的是该书僵硬的分类体系。张之洞将浩如烟海的典籍粗暴地塞进经史子集的传统框架里,就像把活生生的知识钉死在标本架上。四部分类法在乾嘉学派手中尚显灵动,到了他这里却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我尤其反感他对西学的处理方式,在"子部"末尾羞答答地添上几本传教士著作,像在宴席上给乞丐施舍残羹冷炙。这种分类暴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文化傲慢:凡是符合程朱理学的就是正统,稍有新意的就是异端。更可笑的是,他在史部给《资治通鉴》留出显赫位置,却将《史记》《汉书》等杰作草草带过,这种价值判断的随意性,简直像市井商贩在摊位上随意调换货物标价。 该书对典籍的评骘同样充满偏见。张之洞对每部书的点评就像县太爷批阅诉状,三言两语就定人生死。他推崇的永远是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注疏,而对充满生命力的文学创作总带着施舍般的宽容。比如他将《文选》与《唐宋文醇》并列讨论时,那种勉强凑数的态度,活像老学究被迫夸奖邻居家的顽童。最不能容忍的是他对通俗文学的蔑视,在提及《水浒传》《红楼梦》时用的那种轻佻语气,仿佛在谈论勾栏瓦舍里的消遣玩意。这种文学趣味上的势利眼,使《书目答问》成为一锅夹生的学术杂烩——既想标榜渊博,又放不下道学家的臭架子。 更致命的是该书指导思想的混乱。张之洞嘴上喊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开列的书单却暴露了他对西学的无知与恐惧。他在算学类推荐《数理精蕴》,却对同时代李善兰翻译的《代微积拾级》只字不提;明知《几何原本》的价值,却又在按语里强调"勿堕奇技淫巧之途"。这种精神分裂般的态度,活画出晚清官僚在时代浪潮前的狼狈相。我常想,若是让龚自珍来编此书,定会在每页都留下思想的闪电,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散发着樟脑丸般的陈腐气息。 该书的实用性也值得怀疑。张之洞开列的"基本书目"动辄数百卷,对寒门学子简直是天方夜谭。他轻描淡写地说"《十三经注疏》乃读书人家常便饭",却不知这套书在光绪年间相当于中等人家全年收入。更讽刺的是,他一面强调"读书宜求善本",一面又对版本校勘之学敷衍了事。这种何不食肉糜的做派,使《书目答问》更像是给藏书家炫耀的清单,而非真正的读书指南。 最令人失望的是作者对知识演进的漠视。张之洞把典籍当作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来陈列,完全无视学术思想的生命流动。他评价《说文解字》时绝口不提甲骨文的新发现,讨论《水经注》时故意忽略全祖望的校勘成果。这种刻意营造的学术静态,暴露出编者害怕变革的保守心态。相比之下,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总目》时虽也守旧,但至少保持了学者应有的诚实,会对存疑之处标明"姑存其说"。 在我看来,《书目答问》本可以成为连接古今的学术桥梁。它应该像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那样充满考辨精神,或如章学诚《文史通义》般展现思想锋芒。张之洞手握如此丰富的文献资源,又有幕府中众多学者协助,却只编出这样一部充满衙门气味的官样文章。当他在按语里写下"诸生当知所先后"的训诫时,恐怕没想到短短三十年后,他精心维护的旧学体系就会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土崩瓦解。 这部曾经被奉为"读书门径"的著作,如今读来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传统学术在近代化转型中的全部困境。那些用朱笔圈点的经典,那些被反复强调的"根本功夫",最终都成了压在旧式文人背上的沉重包袱。当我翻到末页"光绪二年九月督学使者张之洞记"的题款时,恍惚看见一个拖着辫子的背影,正在暮色中擦拭他那些即将被时代尘封的古董书架。
2025年07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7421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2025年07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4797
翻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扑面而来的是陈腐的学究气息。当你渴望思想碰撞,他板着脸教训:"经部当以《十三经注疏》为本";试图探索新学时,他冷冰冰地提醒:"西学之书,姑置勿论";想要突破传统桎梏时,他又搬出那套"小学为经学之阶梯"的老调。更不用说那些令人窒息的"《说文》为识字之基""《通鉴》为史学正轨"之类的说教,字里行间尽是迂腐的卫道气息。 每个读书人都曾被迫与这部书目狭路相逢。张之洞用他那套僵化的知识体系,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求知的翅膀牢牢束缚。他精心设计的阅读阶梯,不过是为八股取士服务的工具书。那些标榜"入门津梁"的书单,实则是精神牢笼的建材清单。 在科举的废墟上重读这部书目,更能看清其本质:它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是禁锢思想的镣铐。当张之洞将《四书章句集注》奉为圭臬时,新世纪的曙光已照不进他那间堆满故纸的书斋。这部曾被视为"读书指南"的著作,如今看来不过是封建文人的最后挽歌。
2025年07月2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