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孝穆集笺注
知书房
徐孝穆集笺注
徐陵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注释繁琐,掩盖文采。
"孝穆之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使人低回不能去。"
不少读者抱怨《徐孝穆集笺注》艰涩难懂,读来如坠云雾。其实问题未必全在文本本身,南朝骈文本就讲究辞藻华美、典故繁复,若以今人阅读习惯强解古人文字,自然格格不入。徐陵身居陈朝显宦,笔下公文奏议多引经据典,更掺杂当时建康官场特有的修辞习气,这比《尚书》里的河北土话更教现代读者头疼。
笺注者虽称"详备",却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某处注"金铺"为宫门铜饰,隔页又解作帐钩;释"琼树"时而指玉树,时而又作佳人代称。这般前后抵牾,倒像是注者自己也没吃透徐陵文心。更可疑的是凡遇典故必引《文选》,仿佛六朝文人只读这一部总集,却不知徐陵交游江总、阴铿之辈,自有其独特的用典系统。
章太炎论读古书须通小学,读南朝文尤需明晓"永明体"流变。徐陵骈文讲究"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笺注者若只知机械罗列出处,不解其声律对仗之妙,终是隔靴搔痒。譬如注《玉台新咏序》"凌云概日"句,仅注出张衡《西京赋》典源,却对"云""日"二字在骈文中形成的阴阳对仗只字不提,实在辜负了徐陵"惊彩绝艳"的文笔。
今人读《徐孝穆集》,与其死磕笺注,不如先读透《文心雕龙》。须知骈文如同密码,笺注若不能还原作者当时的编码规则,再详尽的解释也不过是错位的翻译。
徐孝穆的文字像一汪深潭,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我时常在注解的间隙停顿,困惑于那些看似工整的骈句背后藏着的究竟是什么。这位南朝文人的笔锋总在礼法与性情之间摇摆,就像他笔下那些华美的对仗,明明工整得近乎刻板,却又在不经意间漏出几缕难以驯服的真性情。
读他的《玉台新咏序》,那些繁复的典故与精巧的修辞堆叠得令人目眩。我总忍不住想,这般苦心经营的文字宫殿里,是否还住着一个鲜活的人?他写"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可那些被精心雕琢的珠玉,会不会反而困住了最本真的情感?这种困惑如同蛛网,越是细看越觉得纠缠不清。
最令我辗转的是他处理公私文字时的分裂感。军国书翰写得锋芒毕露,而私人书简却又温柔得近乎怯懦。就像他在《与李那书》中突然卸下所有修辞铠甲,露出"嗟我怀人,其谁知之"的脆弱时刻。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怀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徐孝穆?抑或文人本就该戴着多重面具生存?
笺注中那些密密麻麻的考证反而加深了我的迷茫。知道某个典故出自《汉书》某卷某章,就能真正读懂他藏在典故背后的心事吗?当注释者执着于破解文字密码时,会不会正错过了最珍贵的、那些无法被注释的情感震颤?有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打捞一个沉没在时光里的灵魂。
最困惑的是,明明隔着千年的时光,为什么我们依然会被他的文字触动?就像他在《与杨仆射书》里写"人生如寄",简单的四个字却让今天的读者心头一颤。或许真正的经典就是这样,既属于它诞生的时代,又永远在等待新的解读。合上书卷时,那些未解的困惑反而成了最珍贵的阅读体验。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直到30岁这年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徐孝穆集笺注》。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确实值得被称为经典。书里的文章用词很讲究,每个字都像是精心挑选过的。语言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修饰。作者写人写事都很真实,能看到他当时的想法和感受。整本书的编排也很有条理,读起来很顺畅。
小时候我觉得这种古文很难懂,现在才发现其实是我当时看不懂。这根本就是一本很好的个人文集和历史资料。书里记录了很多南北朝时期的人和事,读起来很有意思。
我特别喜欢书中描写的一些场景。比如徐陵在梁朝做官时的经历,还有他出使北方的见闻。这些内容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都带着一种无奈的感觉。就像我们常说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徐陵的很多经历也是这样。他明明很有才华,却赶上乱世。他在梁朝受到重用,但梁朝很快就灭亡了。后来他在陈朝做官,又要面对新的挑战。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梁朝没有灭亡,徐陵的成就是不是会更大?如果当时天下太平,他是不是能写出更多好文章?但这种假设可能没有意义。正是因为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他的作品才显得特别真实。我们能看到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坚持和选择。
书里还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他描写建康城的样子,记录当时的风俗习惯。这些内容现在读来特别珍贵,因为很多事物都已经消失了。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看到1500年前的生活场景。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