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让县自明本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2315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读来,随着年纪增长,越发感到人在权力面前的无力。曹操说不想当皇帝,但谁又能真正相信呢。人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野心,特别是在手握重权的时候。或许这就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想到刘邦的《大风歌》与项羽的《垓下歌》,确实乱世英雄都逃不过这个难题。从文中能看到曹操的矛盾,也能理解他的挣扎。只是权力这个东西,一旦沾上就很难放下。能理解这种无奈,但改变不了什么。 虽然是政治宣言,也可以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在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想想身边那些身不由己的人,或许能找到一点共鸣。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7681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读来令人心折。这位枭雄在晚年坦露心迹,所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字里行间既有霸主的豪气,也不乏英雄暮年的苍凉。他能将封邑让出,却又明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种矛盾恰恰展现了真实的人性。比起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曹操的直白反而更显可爱。这封自白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乱世英雄的复杂面目——既野心勃勃,又清醒务实。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2015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展现政治人物内心独白的古代公文了。偶然在历史专栏看到对《让县自明本志令》的分析,才注意到这篇特殊的文献。 刚开始读时,以为这只是曹操为辞让封地而作的例行公文。以前总把这类文书看作政治作秀,觉得不过是古人维护形象的表面文章。但随着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加深,发现当时的政治环境远比想象中复杂。各方势力互相猜忌,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祸端。在这种背景下,曹操写下这样的文字,确实需要勇气。 文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特别触动我。这不是简单的自夸,而是基于现实的政治判断。汉末天下大乱,确实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曹操在这段话中既表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又避免了直接挑战皇权,这种表达方式相当高明。 读到"江湖未静,不可让位"时,才理解曹操的处境。他面临着两难选择:既不想被看作篡位者,又不能真正放弃权力。这份文书很好地平衡了这两个方面,既表明忠心,又保持实权。这种政治智慧值得思考。 最让我意外的是文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曹操提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能感受到他对权力顶峰后依然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自我认知在政治人物中并不多见。整篇文章没有刻意美化自己,而是平实地陈述事实和想法。 这种古代政治文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曹操在这里不是演义中的奸雄形象,而是一个面临实际问题的政治家。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3999
曹操自辩文,坦率又隐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35420
有人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读出了"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权谋智慧,有人品出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霸气。而我却在这篇看似自辩的文字背后,看到了一个枭雄在权势与理想间的挣扎——那份"光宅天下"的抱负是真的,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的初衷,终究在权力的浸染下变了颜色。读着这份千年前的政治宣言,突然明白历史从不会非黑即白,就像英雄的铠甲里,总藏着凡人难以言说的软肋。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