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部《笠翁对韵》以最精炼的语言道出了汉语音韵之美的玄机
李渔的《笠翁对韵》中常常出现自然景物的描写。"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是开篇第一句,简单直接地展现了书中的核心内容。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汉语的音韵之美。
书中的对仗不仅限于自然景物。李渔还加入了许多生活场景的描写。"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这样的句子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生活的趣味。这种创作手法让枯燥的对仗变得生动有趣。
李渔特别擅长用简单的事物表达深刻道理。"晨对午,夏对冬,下饷对高舂"这样的句子看似平常,实际上包含了时间流逝的思考。他通过最基础的文字组合,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笠翁对韵》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书中每个对仗都经过精心设计,既适合初学者学习,也能让有基础的人获得启发。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初读《笠翁对韵》时,只觉其韵律工整,对仗精巧,像是一本教人作诗的入门手册。再细品却发现,这本被捧为"国学经典"的韵书,实则充斥着陈腐的价值观和僵化的思维方式。李渔在书中将天地万物都纳入对偶的框架,这种刻意追求形式对称的做法,让文字失去了应有的灵动与生气。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按韵部编排,从"一东"到"十五删",看似系统完备。但细究内容,多是些陈词滥调的对子,比如"天对地,雨对风"这类浅显的对应。更令人不适的是,其中暗含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和性别歧视。像"夫唱妇随"这样的对子,在现代社会看来简直荒谬至极。李渔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自然现象都简化为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实在太过狭隘。
"云对雨,雪对风"这样的自然现象对仗尚可理解,但读到"忠对孝,贞对节"时,就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刻意灌输封建伦理。我认为,文学创作贵在真情实感,而不是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过分强调对仗工整,只会让诗词变得机械呆板,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当下很多初学者误以为掌握了这些对仗技巧就能写出好诗,实在是本末倒置。
书中那些关于"君臣""父子"的对子,在今天看来尤其刺眼。李渔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思想难免受到局限,但我们没必要把这些糟粕也当作瑰宝来传承。比如"臣报君恩,子承父业"这样的表述,完全忽视了个人价值的独立性。我更欣赏那些突破形式束缚,直抒胸臆的文学作品。
《笠翁对韵》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将文学创作简化为一种文字游戏。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对仗,却忽视了内容的思想深度。读完整本书,我记住的只是一些刻板的对应关系,而非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这种创作方式,就像给自由翱翔的思想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不可否认,书中确实包含一些优美的对句,展现了汉语的音韵之美。但若因此就将它奉为圭臬,要求所有创作都遵循这种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不是对古人亦步亦趋的模仿。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死记硬背这些对子,反而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些教育机构将《笠翁对韵》作为国学启蒙教材,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这种程式化的思维训练。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与其花时间背诵这些僵化的对子,不如多读些富有真情实感的现代诗歌。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这本书的价值。它确实保存了一些古代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对研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若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范本,甚至要求现代人照搬这种创作方法,就显得十分可笑了。真正的文学创作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当下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
读罢《笠翁对韵》,我更加确信文学创作贵在真诚。与其被这些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不如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毕竟,打动读者的从来都不是工整的对仗,而是文字中流淌的真情实感。这本书或许适合作为了解古代文学习惯的参考资料,但绝不应该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的指南。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笠翁对韵》开篇之句,道尽天地万物的和谐韵律与中文对仗的极致之美。
读完了,还是不懂要学什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