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古来能书人名
知书房
采古来能书人名
羊欣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29
发表书评
这书写的啥啊看不懂
很久没有这样沉浸在一本关于书法的古籍里了。朋友说《采古来能书人名》能让人重新审视文字的力量,可当我真正翻开那些泛黄的记载时,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疏离。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字,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雄浑,此刻都像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柜,明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现代人用键盘敲打字符时,谁还会记得毛笔划过宣纸时的震颤?我们追求效率,追求流量,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点赞。看着书中记载的"蔡邕创飞白书"这样的典故,突然意识到自己连握笔的姿势都是错的。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失落,更像是某种精神血脉的断裂。古人说"书如其人",可在这个滤镜时代,我们的"书"又折射出怎样的灵魂?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评判标准。"善草隶""工篆籀",这些术语像密码般横亘在理解的道路上。当代书法展上常见那些故作姿态的"创新",比起古人"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的专注,到底孰高孰低?有次在美术馆看见游客对着怀素狂草自拍,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我突然觉得那墨迹在哭。
但某个深夜临帖时,墨水在宣纸上晕开的刹那,突然懂了书中说的"意在笔先"。那些困扰我的评判标准,或许从来就不是重点。就像书中记载卫夫人教导王羲之观察"鹅颈之曲",书法终究是生命体验的流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书写能力,更是那种将心灵震颤具象化的勇气。
合上书页时,墨香还萦绕在指尖。电脑屏幕的蓝光提醒我重归现实,但那些穿越千年的笔迹,已经在心上刻下浅浅的痕迹。也许明天我仍然会用键盘工作,但至少知道了,在某个抽屉深处,还藏着半卷宣纸,等待被颤抖的手重新唤醒。这种认知,就像在钢筋森林里突然发现一株古茶树,既惶恐又温暖。
《采古来能书人名》这篇古代书法名录,总是让我产生怀疑。它号称收录了历代书法名家,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份名单的可靠性值得商榷。首先,它没有说明选择标准是什么。哪些人算"能书",哪些不算,完全说不清楚。其次,很多公认的书法大家居然没有收录在内。更奇怪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反而榜上有名。这让人不得不怀疑编者的判断力。
名单中有些人的书法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比如把某某列进去就很不合理。这个人的字迹潦草,根本称不上书法家。但名单还是把他写进去了。这说明编者要么不懂书法,要么有其他考虑。还有一个问题是年代混乱。不同朝代的人混在一起,没有按时间顺序排列。这让读者很难理清书法发展的脉络。
最让人不解的是,名单对每个人的介绍都过于简略。只说他们是"能书者",却不具体说明好在哪。没有作品描述,也没有风格分析。这样的名单对研究书法史几乎没有帮助。它更像是一份随意拼凑的名单,而不是严肃的书法史料。
临摹时读王羲之,他告诉你"笔势流畅如行云流水"。但《采古来能书人名》只让你看到一堆冰冷的名字。你想知道这些书法家怎么写字,这本书却只说他们"善草隶"或"工楷书"。你找不到任何具体的笔法描述。
练习时遇到瓶颈,你想从古人那里学点技巧。这本书却只顾着记录谁当过什么官,谁和谁有交情。你需要的不是这些,你想知道张芝怎么写出"一笔书",想知道钟繇的楷书有什么特点。但这些都没有。
你临摹《兰亭序》,想了解王羲之当时的创作状态。这本书只说"羲之书为古今之冠",再没别的。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知道他平时怎么练习。
你研究书法史,发现这本书漏了很多重要人物。它只收录到东晋,后面的书法家都不见了。你想知道南北朝书法的发展,但找不到任何线索。
你读完全书,发现它更像一份官员名单,而不是书法指南。每个名字后面跟着官衔和简单评价,看不到真功夫。你期待看到具体作品的点评,但根本没有。
"书法之妙,古来能者,各擅其长,如群星璀璨,光照千秋。"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