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元经
元经
王通

元经

王通  

隋王通撰,唐薛收续并作传,宋阮逸注。十五卷,七十篇。编年体。书成于隋大业四年(608)。仿《春秋》及《公羊传》、《谷梁传》体例,记自孔子获麟之年至南北朝史事。于诸国皆以列居正统者入于“经”文,余则入于“传”文。为《王氏六经》之一。久佚。今本十卷。前九卷记西晋太熙元年(290)至隋开皇九年(589)史事,题隋王通撰;末卷记隋开皇十年至唐武德元年(618)史事,题唐薛收撰。注文题宋阮逸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等并断为阮逸伪作。所记多无可取。自北魏太和以后,记事寥寥,残佚甚多。自平陈以后,则有“经”无“传”。有《汉魏丛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4991
"《元经》一书,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旨,道尽治国安邦之理,开物成务之方。"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6263
读完《元经》最令人震撼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治国之道的探索如此深邃。他们早已洞见到,单纯依靠权术谋略难以长治久安,必须辅以道德教化。但更令人深思的是,书中展现的政治智慧如此清醒——既强调仁义的价值,又清醒认识到权力制衡的必要。我们的先人在两千年前就明白,理想的政治应当是道德与制度的完美结合。 这让我想到,当代社会何尝不是如此?空谈道德容易沦为虚伪,而只讲制度又会失之于冰冷。《元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承认人性的弱点,又不放弃对高尚的追求。最触动我的是其中"以法正行,以德润心"的辩证思想,这比现代某些非黑即白的政治理论高明太多。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告诉我们:好的治理,既需要制度的骨架,也需要道德的血肉。时至今日,这种平衡的智慧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9199
从《元经》中读来,随着阅历的加深,越发觉得其中问题明显。人总是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地看待历史,特别是当涉及到权力更替的时候。这本书在记录隋唐之际的历史时,明显带着王通个人的立场。他试图用儒家的标准来评判那段混乱的时期,结果显得很勉强。想到魏征的《隋书》和吴兢的《贞观政要》,这些作品在史实和评论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元经》却过分强调道德说教,反而削弱了史实的可信度。从文中能看到作者试图为乱世寻找秩序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就能概括的。虽然它想提供治乱兴衰的借鉴,但过于理想化的处理方式让实际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1158
有人从《元经》里看到了"通变致用"的治国智慧,我却只读到一堆陈腐的礼制说教。这部号称要"续经补史"的著作,不过是王通借古人之口行劝谏之实的政治读物罢了。那些繁琐的礼法规条,在今日看来简直荒唐可笑。当作者煞有介事地讨论"天子五庙"时,我只想问:这些教条对当代社会有何益处?过于强调尊卑秩序的结果,就是让人在跪拜中消磨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圣人之道",很多时候不过是统治者用来驯化百姓的工具。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8120
许多读者抱怨《元经》艰深晦涩,读来如同嚼蜡。这部号称承续《春秋》的著作,实则不过是隋末王通附会圣贤的拙劣仿品。其文句刻意模仿古经,却失却了经典的质朴,倒像是个蹩脚文人穿着不合身的古装,在廊下摇头晃脑地唱戏。 《元经》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虚伪的"拟古"做派。王通生当隋唐之际,却偏要用秦汉以前的文法写作,这就像今人非要学着明清小说里的腔调说话,既别扭又做作。书中那些佯装深奥的"微言大义",细细推敲不过是些陈腐的说教。更可笑的是,他模仿《春秋》的笔法记事,却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屡有错漏,活脱脱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 所谓"续经"之说更是贻笑大方。经书之所以为经,在于其自然天成,岂是后人可以随意续写的?王通自以为能比肩孔子,殊不知连给左丘明提鞋都不配。这般狂妄自大,难怪宋儒朱熹直言其"不足观"。我每次翻阅此书,总忍不住要发笑——那些刻意堆砌的古语,那些装腔作势的论断,简直像极了现在某些附庸风雅的伪学者。 读这种书,倒不如去读读真正的史书。至少《史记》《汉书》不会用虚浮的文辞来掩饰内容的贫乏。若有人非要读《元经》,我建议不妨先备好《史通》和《文心雕龙》,看看真正的史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是什么样子,也好有个对照,知道什么才是真学问,什么只是装神弄鬼的把戏。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