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季北略
知书房
明季北略
计六奇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明季北略一书,言北事者十之七,而南事亦十之三,盖欲使后人知南北之得失,而鉴其兴亡也。"
明末风烟,尽在卷中。读之戚戚,掩卷难安。这部血泪之书,既可从头细品,亦可随手翻阅。盛世读来惊心,乱世读来惊魂。帝王将相徒然,布衣百姓枉然。大厦将倾时当读,天下太平更当读。我辈读史,不过是在前人覆辙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每翻一页,便觉历史轮回,人心难测。这哪里是在读史,分明是在照镜子啊!
从《明季北略》中读来,随着阅历的积累,越发感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人在困境中常常难以保持清醒,但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持的人,往往能创造奇迹。明朝末年的乱局中,依然有人坚守气节,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处境。
书中记载的史实让我明白,困难总是暂时的。那些人面对危机时的选择,对我们现在仍有启发。我看到崇祯皇帝最后的坚持,也看到普通人的抗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即使情况再坏,也不能放弃努力。
历史总是相似的,但每一次都有新的可能。书中的人物教会我,在逆境中更要保持清醒。他们的经历让我反思自己的选择,也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现实的问题。
初读《明季北略》,只觉得是一部记录明末动荡的史料汇编,密密麻麻的人名事件令人眼花缭乱。直到某个深夜重读李自成攻破京师的章节,突然被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历史烟尘击中——这哪里是冰冷的史料?分明是用血泪写就的华夏民族生存史诗。计六奇以民间史家的视角,将崇祯十七年间北方大地的震颤完整封存在二十四卷文字里,这种全景式记录在传统正史中实属罕见。
不同于官方修史的春秋笔法,这部书最震撼我的正是其民间叙事特有的生命力。书中记载的每个小人物都带着体温:北京城破时那位将幼子托付邻居后自缢的六品文官,太原城头与火炮同碎的守城老兵,甚至李自成军中被裹挟的流民如何偷偷放走俘虏的秀才。这些散落在正史缝隙里的碎片,经过计六奇三十年的搜集整理,最终拼凑出比《明史》更鲜活的末世图景。我常想,若没有这种民间视角的补充,我们对明末的认识恐怕永远停留在"君王死社稷"的符号化叙事里。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呈现的历史复杂性。作者既痛陈朝廷党争误国,也如实记录起义军的暴行;既揭露将领左良玉纵兵劫掠,又详细描写周遇吉死守宁武关的壮烈。这种不偏不倚的实录精神,让读者能跳出简单的忠奸二分法。当我读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前"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时,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可怜生在帝王家"。这种复杂的历史同情心,正是当代人阅读古籍时最珍贵的收获。
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细节常令我掩卷长叹。比如记载徐应芬目睹京师沦陷时"烟焰蔽天,白昼如晦",比如描述饥民"争食观音土,腹胀而死,枕藉于道"。但最震撼的莫过于普通人在绝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辉:有书生冒死收藏崇祯实录,有妓女捐出全部积蓄劳军,更有无数无名百姓自发收敛遇难官员尸骨。这些碎片让我看到,即便在文明崩坏的至暗时刻,华夏大地上依然闪烁着人性的星火。
作为现代读者,我格外珍视书中保存的民间记忆。那些流传在贩夫走卒口中的歌谣谚语,那些地方志失载的灾异征兆,甚至对当时物价波动的详细记录,都为我们重构明末社会提供了鲜活标本。记得书中记载崇祯末年"斗米银八钱,良田亩值不及一餐饭",这种具体而微的经济细节,比任何宏观论述都更能让人体会末世百姓的绝望。
重读《明季北略》时,总忍不住将历史与当下对照。书中描述的官僚系统失灵、基层治理崩溃、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在今天仍具有镜鉴意义。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文明存续的密码——为什么经历如此惨烈的动荡,中华文明依然能浴火重生?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普通人的选择里:那个坚持每天教孙子读《论语》的私塾先生,那些在战乱中仍坚持修撰家谱的宗族长老,以及无数像计六奇这样自觉传承历史记忆的民间学者。
这部完成于康熙初年的著作,本身就代表着文明不灭的韧性。作者在序言中写道"虽处草莽,不敢忘天下之忧",这种知识分子自觉的史观令我肃然起敬。每当我翻阅这本纸页泛黄的典籍,仿佛能看见计六奇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他记录的不仅是王朝更替的教训,更是一个民族面对灾难时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谱。
当然,作为现代读者,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其中的天命观和某些夸张记载。但书中那种"国可亡,史不可绝"的执着,那种对普通人命运的真切关怀,至今仍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明季北略》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褶皱中打捞真相,更提醒着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塑造者。
计六奇《明季北略》以锐利之笔剖析明末风云,尤于崇祯朝事最有见地。作者虽为史家,笔下却自带侠气,将李自成破京、崇祯殉国诸事写得如亲历目击,令人血脉贲张。最妙处在于他能于乱世中见人心,如写周遇吉守宁武关"血战三日",寥寥数语便使忠烈之气跃然纸上。此书可贵处不仅在记事详实,更在能于亡国之际捕捉到汉家儿郎的不屈脊梁,读之令人拍案,直欲浮一大白!明人风骨,尽在此中矣。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