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宋史
脱脱

宋史

脱脱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17211
每个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都应当将脱脱主编的《宋史》作为案头必备。这部卷帙浩繁的纪传体史书虽由元朝史官编纂,却完整保存了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脉络,其史料价值与编纂体例都堪称典范。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宋史》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详实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政治变革与文化繁荣并存的特殊时代。 《宋史》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志"的部分。食货志详细记录了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交子这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如何改变商业格局;选举志系统梳理了科举制度的完善过程,展现出寒门士子如何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这些制度记载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钥匙。读这些篇章时,常惊叹于宋代在制度建设上的超前性,许多经济政策即便放在今天也颇具启示意义。 列传部分的人物刻画尤为精彩。包拯的刚正不阿、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形象通过史笔的勾勒跃然纸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史》对人物的评价往往能跳出简单的善恶二分,比如对王安石变法的记载,既肯定其富国强兵的初衷,也客观记录新法推行中的种种弊端。这种平衡的史观在传统史书中实属难得。 作为元朝官修史书,《宋史》难免带有特定时代的局限性。对金战争中的某些史实记载可能存在偏颇,对理学发展的评价也深受当时意识形态影响。但恰是这些时代烙印,反而让《宋史》成为研究历史书写与政治权力关系的绝佳样本。阅读时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将文本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理解。 《宋史》的编纂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将"本纪"与"列传"分开的叙事方式,既保持了历史脉络的清晰,又突出了人物个性。这种"纪传体"的成熟运用,标志着中国传统史学编纂技艺的高峰。今日重读,仍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浩繁史料中取舍的智慧与匠心。 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宋史》这样的传统典籍反而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历史研究不能仅满足于碎片化信息,而需要系统性的文本细读。每次翻阅《宋史》,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历史细节,这种阅读体验是任何现代简史都无法替代的。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宋史》不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2025年07月1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2546
读完《宋史》,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又空落落的。这部书太庞大,太复杂,也太沉重。它与《唐书》并称,但我觉得《宋史》更有分量。二十四史中,它是最难读的一部,也是最值得读的一部。 脱脱主持编修这部书时,面临的问题很多。宋朝的历史太长,材料太多,处理起来很不容易。他用了很多原始材料,特别是奏章和诏书,这一点很好。但有时候材料堆砌太多,读起来很累。他写人物传记时,往往只列事实,不加评论,这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宋史》的体例很完整,这是它的优点。但有些部分显得杂乱,特别是关于制度和经济的记载。它写战争和政治斗争很详细,但写百姓生活就很少。我觉得这是它的缺点。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朝代,但《宋史》没有完全写出它的特点。它记录了事实,但没有深入分析。读完后,我对宋朝有了更多了解,但也留下很多疑问。
2025年07月1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540
"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 《宋史》开篇明义,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宋朝三百余年的兴衰浮沉。
2025年07月1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3943
翻开《宋史》,扑面而来的依旧是那套熟悉的叙事框架:帝王将相的兴衰荣辱,士大夫阶层的进退沉浮,仿佛历史就是由这些显赫人物书写的剧本。脱脱笔下的宋朝,表面上是文治昌明的盛世,骨子里却始终跳不出儒家伦理编织的牢笼。那些精心设计的科举取士、三省六部,不过是把董仲舒"天人三策"的老酒装进了新的官制瓶子里。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被史官们反复称颂,却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开国功臣必须交出权力才算忠臣?这套君臣伦理从一开始就预设了权力的单向流动——所有力量必须向皇权中心汇聚。当我们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慷慨陈词时,可曾想过这种道德激情背后,是士大夫阶层对皇权体系的深刻认同?他们越是标榜气节,越是证明这个系统强大的驯化能力。 宋朝官僚体系的精妙令人叹服。通过科举制造出庞大的士人群体,再用差遣制度让官员们互相牵制,最后以"祖宗家法"的名义将一切合理化。每个踏入官场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既是棋盘上的棋子,又在某个层级充当着棋手。苏轼的遭遇就是典型例证——这位旷世才子在新旧党争中沉浮,其命运不过印证了体系内权力游戏的残酷规则。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大夫操守,在现实政治面前往往脆弱得可笑。 更值得玩味的是儒家伦理在宋代的嬗变。程朱理学将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表面上是在构建普世道德,实则给等级秩序披上神圣外衣。当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时,他其实在为既得利益者铸造思想锁链。那些背诵《四书章句集注》的举子们不会想到,他们苦读的圣贤书中,藏着多少维护特权阶层的密码。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反复强调的"正统论",何尝不是为赵宋王朝的合法性背书? 但历史总是充满反讽。这个看似完美的系统,最终在女真铁骑面前土崩瓦解。北宋灭亡时,那些满口"忠孝节义"的士大夫,有的投井殉国,有的变节仕金,更多的则在苟且偷生中继续谈论心性之学。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却把程朱理学奉为圭臬,这种精神胜利法实在令人唏嘘。当我们读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时,感动之余更应思考:是什么让这个最文明的王朝培育出如此多的悲剧英雄? 细究《宋史》记载的典章制度,会发现其精巧处恰是致命伤。用"强干弱枝"政策削弱武将,结果导致国防空虚;以"不抑兼并"纵容地主,最终酿成民变四起。王安石变法本欲挽狂澜于既倒,却因触动既得利益而功败垂成。这个王朝最吊诡之处在于:它把官僚机器的精密程度推向巅峰,却让整个系统失去了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穷尽毕生心血打造出华美的牢笼,最后把自己也关了进去。 站在千年后的今天重读《宋史》,最深的感触不是对某个帝王将相的评价,而是对制度与人性的反思。那些被史官浓墨重彩记载的"太平盛世",对普通百姓而言可能意味着更严密的控制;那些被大书特书的"忠臣义士",往往只是体制的殉葬品。当我们在古籍中看到"天下"这个宏大字眼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传统史家的笔下,"天下"从来不包括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 宋朝的悲剧不在于它不够文明,而在于它太善于用文明的外衣包装专制本质。这个创造了活字印刷和《清明上河图》的王朝,最终没能印刷出平等的思想,也画不出庶民的真实命运。当蒙古人的铁骑踏破临安时,那些汗牛充栋的理学著作、那些精妙绝伦的宫廷制度,都成了历史废墟上的残简断编。这或许就是所有传统王朝的宿命——越是追求永恒,越容易速朽;越是强调稳定,越难以应变。读《宋史》至此,掩卷长叹。
2025年07月1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2624
北宋汴京的晨钟暮鼓中,脱脱执笔修史时,大概没料到这部典籍会成为后世研究宋朝最重要的窗口。这部完成于元朝的历史著作,用496卷的篇幅记录了319年的王朝兴衰——本纪部分像树干支撑起时间主轴,志书章节则像树枝展开典章制度的细节。书中158位列传人物至今仍在学术论文里活跃: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人格依然被干部教育引用,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条款还在经济史课堂被反复剖析。当现代城建专家从《河渠志》里寻找古法防汛智慧,当杭州文旅局根据《食货志》复原宋式茶点,就能明白真正的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灰尘。那些被学生抱怨难背的年号纪年,其实是古人搭建的精密坐标,让今天的我们能在时间洪流里准确定位每个重大转折。
2025年07月1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