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
知书房
宋史
脱脱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6
发表书评
翻开《宋史》,就像打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当你追寻文明的脉络时,脱脱会告诉你:"华夏文化之造极于赵宋之世";当你困惑于变革的意义,他会指点:"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可变者制度也";当你感叹文人风骨时,他必会与你共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部巨著里藏着太多中国人的精神密码。你会遇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看见"为天地立心"的张载,聆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那些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都在这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最爱书中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欧阳修在醉翁亭与民同乐,司马光十九年著《资治通鉴》,苏轼在黄州写就前后《赤壁赋》——正是这些瞬间,让冰冷的史书有了温度。
《宋史》的伟大,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王朝兴衰,更镌刻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它告诉我们,宋代之所以能成为文化高峰,正是因为既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又有"兼容并包"的胸怀。每次重读,都会为祖先创造的文明奇迹而心潮澎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这部史书中汲取智慧,找回那份"格物致知"的求真精神。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在宋朝三百年历史中,脱脱的《宋史》展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悖论。这部官修正史详细记录了宋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却始终回避一个致命问题:为什么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与科技的王朝,最终会走向积贫积弱的末路?《宋史》对制度缺陷的记载堪称详尽,从冗官冗兵到三司分权,但编修者的立场决定了他们只会描述现象,而不敢触及皇权专制这个根本症结。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处理尤其典型,既承认新法在理财方面的成效,又强调其"违背祖制"的罪名,这种矛盾的叙述恰恰暴露了官方史学的局限。最耐人寻味的是《宋史》对人物的描写方式。比如写宋徽宗,用大量篇幅记录他的书画才艺,却对他重用蔡京、大兴花石纲的祸国行为轻描淡写。写岳飞时强调其忠勇,但对高宗与秦桧的议和动机讳莫如深。这种选择性的记录使得《宋史》更像是一本经过精心剪辑的皇家档案,而非真实的历史见证。书中偶尔流露的细节反而更具说服力,比如记载宋仁宗夜半忍饥不索膳,或是神宗与大臣争论变法时急得"汗流浃背",这些片段无意中揭示了宋代君主既想励精图治又难以突破体制束缚的困境。
《宋史》这座文字宫殿,总是让人既敬畏又烦躁。脱脱带着元代史官的笔,蘸着宋人留下的墨,却始终隔着一层改朝换代的纱。读这部四百九十六卷的巨著,就像在爬一座永远看不到顶的台阶,每一步都踩在密密麻麻的年号里,每一个转角都撞见排山倒海的奏章摘录。正史的气派确实撑起来了,可那些活生生的呼吸呢?都被压成了蝇头小楷的注脚。
最恼人的是那种故作公允的腔调。《岳飞传》里写"飞之死,天下冤之",看似秉笔直书,可转头就用"或谓"的春秋笔法把莫须有的污水再泼一遍。元代修史的蒙古大臣们,既要彰显本朝得国之正,又不敢把南宋抗金名将写得太卑劣,结果就成了这般扭捏作态的模样。读到"秦桧传"时更觉荒诞,明明罗列了那么多祸国劣迹,结尾却非要缀上一句"然桧在相位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倒像是给奸臣立了块功德碑。这种史笔,活像在馊饭上撒桂花,既掩不住腐味,又平添几分做作。
不过《宋史》的琐碎倒也有趣。那些淹没在《食货志》里的市井片段,反而比本纪里的帝王言行更鲜活。比如记着汴京城外卖酸馅的小贩如何与巡卒斗智斗勇,写杭州瓦舍里的说书人怎样模仿官员腔调,这些碎玉般的细节,才是真正穿越时空的密码。可惜这些闪光点被埋没在程式化的叙事里,就像把珍珠串成了衙门帘子,既暴殄天物,又硌得人眼疼。
最可叹是《文苑传》的处理。两宋三百年文采风流,到脱脱笔下全成了履历表。苏轼的旷达变成了"历知密州、徐州、湖州",黄庭坚的骨鲠缩水成"与赵挺之不协"。元人修史时那种对汉族文人的微妙态度,在这些看似客观的仕宦记录里暴露无遗。倒是《道学传》里程朱门人的互相攻讦记得详细,仿佛在说:看啊,你们汉人圣贤门下也不过如此。
夜半翻到《忠义传》,忽然觉得这部史书像面照妖镜。张世杰背着幼主投海的背影,文天祥衣带诏上的墨痕,这些被刻意工笔描画的忠烈,反而照出修史者的心虚。元人越是浓墨重彩渲染宋人节气,越暴露自己统治合法性的焦虑。这种悖论让《宋史》成了奇特的文本——既想证明前朝当亡,又不得不承认其有人心所向处。
合上泛黄的纸页,突然明白为何总觉得《宋史》读来气闷。它就像个精心布置的盆景,把三百年江山强行塞进蒙古人认可的框架里。那些被修剪掉的枝桠,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年轮。如今我们读它,倒像是在解一道元人出的谜题:当胜利者给失败者写传记时,到底是在记录历史,还是在继续那场没有硝烟的征服?书架上的《宋史》静静立着,书脊上烫金的题签闪着冷光,像块永远无法融化的冰。
翻开《宋史》,有人看到的是庙堂上的权谋算计,有人感慨文人的风骨气节。我读到的,却是一个王朝从繁华到落寞的全过程。那些记载里,有将士的血,有百姓的泪,也有文人写下的锦绣文章。历史就是这样,它不会完全重复,但总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宋朝的兴衰告诉我们,再强盛的王朝也抵不过内忧外患。这些故事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深思。读史让人明智,这话一点不假。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