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论
知书房
典论
曹丕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翻开《典论》的纸页,常被其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语打动。世人多赞曹丕文采斐然,我却更叹其胸襟之开阔。身为帝王之尊,他不以权力论英雄,而以文章定高下,这种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在权力场中尤为难得。建安七子的悲剧反而成就了《典论》的光辉,权力与才情的碰撞,竟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如此清亮的回声。读书至此,总忍不住为这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自觉击节赞叹。
这书讲啥?看不懂。
当你思考文学的意义时,曹丕告诉你:"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你质疑写作的价值时,他提醒你:"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当你面对批评时,他建议你:"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当你困惑于创作标准时,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当你选择创作题材时,他明确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当你探讨作品传播时,他分析道:"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当你研究文学发展时,他总结道:"夫文,本乎同而末乎异"。这些观点都出自他的《典论·论文》。中国文人研究文学理论时,总会与曹丕的见解相遇。他系统性地论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与批评标准,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他的论述既简明扼要又切中要害,展现出一个统治者的文学见解与学者的分析能力。
三曹之中,论文采最薄的就是这位魏文帝。他的《典论》里谈什么"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倒像是为自己才不如弟找的遮羞布。说是论文,实则处处显露着帝王心术,字里行间透着股酸腐气。更可笑的是,这位主张"文章经国之大业"的君主,自己写的奏议却都是些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当权者谈文论艺,总免不了要往自己脸上贴金,古今皆然。
有人从《典论》中读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雄心壮志,有人却品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深邃洞察。而我翻开这部魏晋经典,仿佛看见一位思想者在烛光下挥毫,将文人的使命与困境娓娓道来。在那个动荡年代,曹丕以敏锐的眼光看透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千年前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文字不仅是个人才情的挥洒,更是文明薪火的传递。每读此篇,都让我对写作这件事生出新的敬畏。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