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离子
知书房
郁离子
刘基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古之圣贤著书立说,皆以经世济民为怀,如《论语》之敦教化,《孟子》之倡仁义,皆欲使天下归于正道。今观刘伯温《郁离子》,虽托寓言以讽世,然其锋芒所指,恰似一面照妖镜,令今之蝇营狗苟者无所遁形。书中以狸猩喻贪官,以鸱枭比酷吏,读之令人脊背生寒——四百年前之寓言,竟与今日官场生态丝丝入扣,岂非咄咄怪事?
尤记《术使》篇中,楚人养狙朝三暮四之典,今之资本家压榨员工,何尝不是朝令夕改、巧立名目?更可笑者,当代社畜竟如书中群狙般,为多得一栗便感恩戴德,全然不识剥削本质。刘青田笔下"郁离子之叹",分明是穿越时空的预言。而今人读之,或拍案叫绝,或掩面羞惭,端看其身在局中还是局外。
最刺心者莫过于《千里马》篇。当今学术圈内,多少"伯乐"以项目经费为诱饵,使青年才俊沦为论文生产机器,与书中"厩卒以刍豆易良马"何异?笔者亲见某青年学者为职称评定,日夜伏案如骡马,三十未至而鬓已星星,此岂非现代版"策之不以其道"?刘基若见今之科研生态,恐要再作《郁离子续编》。
掩卷沉思,忽觉书中"郁离"二字大有深意。郁者,积滞不通;离者,分崩离析。观今日社会,道德郁而不宣,人心离而不合,恰似书中预言成谶。可笑某些附庸风雅之辈,将《郁离子》置于书架充门面,却对书中警世之言视而不见。此等人物,正是刘伯温笔下"沐猴而冠"之流。古人云以史为鉴,今人读《郁离子》,若只作茶余谈资而不思变革,则真应了书中那句"蠹生于木,还食其木",终将自噬其根。
最近心里很乱,不知道该怎么做人做事。翻开《郁离子》这本书,感觉每一句话都在点醒我。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都是古人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我读着读着,好像找到了方向。
书中说,做人要先明白自己的本分。就像水知道往低处流,树知道往上长。人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现在很多人活得浑浑噩噩,就是因为忘了本分。我也经常这样,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书里还讲到一个道理,让我特别有感触。它说聪明人往往吃亏,就是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总想着走捷径,占便宜,结果反而坏事。我发现自己也是这样,老想着一步登天,结果摔得更惨。
《郁离子》里关于用人的故事让我想了很久。它说用对一个人能成就事业,用错一个人会毁掉一切。我现在才明白,交朋友也是这样。有些人表面上对你好,实际上在害你。有些人话不多,但真心实意帮你。
书中有个比喻特别形象。它说治国就像治病,要找到病根才能治好。我现在觉得做人也是这样。心里难受的时候,要先找到原因。不能光知道抱怨,要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最让我警醒的是书中关于贪心的警告。它说贪心的人就像口渴喝海水,越喝越渴。我现在才懂,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永远不知足,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停下来想很久。它说的道理都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比如它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名声,要像害怕大火一样害怕恶习。这些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
我现在明白了,古人写这些书不是为了说教,而是真心希望后人少走弯路。可惜我们总是要自己撞了南墙才肯回头。这本书我会经常翻看,特别是在迷茫的时候。它就像一盏灯,虽然不能替我走路,但至少能照亮脚下的路。
中国寓言文学的巅峰之作《郁离子》,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相比,总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这部由刘伯温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寓言集,包含了一百多则短小精悍的故事,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翻阅之际,常令人陷入沉思:这些看似荒诞的寓言,究竟在诉说着怎样的深意?
《郁离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双重性。表面上是动物寓言、神话故事,实则处处暗喻着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狐狸会讲人话,树木能通人性,这些离奇的情节背后,藏着作者对时局的尖锐批判。读着读着,不禁困惑:这些寓言到底是在讽刺元朝的腐败,还是在警示明朝的新贵?抑或两者皆是?刘伯温的笔触太过隐晦,让人难以捉摸。
文字风格上,《郁离子》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语言看似平实质朴,却暗含机锋;故事看似简单易懂,却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每则寓言都像是一个精巧的谜题,读完后总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比如"九头鸟"的寓言,表面在讲鸟类的争斗,细想之下又似乎在暗指朝廷的党争。这种若即若离的表达方式,既让人着迷,又令人困惑。
人物塑造更是耐人寻味。寓言中的角色往往没有具体的性格特征,却通过他们的言行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有时甚至分不清哪个角色代表善,哪个代表恶。这种模糊性让读者在理解时产生诸多困惑,但也正是这种困惑,促使我们不断思考。
明代学者曾评价《郁离子》"言近旨远",确实如此。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但奇怪的是,这些道理随着时代变迁,竟然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可能。同一则寓言,在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眼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种解读的不确定性,既是《郁离子》的魅力所在,也是令读者困惑的根源。
合上书本,脑海中仍盘旋着那些奇特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郁离子》给人的这种困惑感,或许正是它历经数百年仍被传诵的原因。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这大概就是刘伯温想要传递给后世读者的智慧吧。
读完《郁离子》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觉得心里很踏实。这本书和《论语》一样,都是讲道理的书,但《郁离子》说得更明白。如果说要找一本讲处世智慧的书,我觉得《郁离子》比《论语》更实用。刘基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这点特别好。他讲的故事都很短,但道理很清楚。我不喜欢那些长篇大论的书,刘基的写法正合我意。他讲的故事里,动物和人都很真实,没有故意拔高。他写狐狸就是狐狸,写老虎就是老虎,这点我很欣赏。书里讲的道理都很实在,比如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做事,这些都是有用的。刘基当过官,他写的东西不是空谈。我喜欢他讲的那个"良桐"的故事,说好木头要遇到好木匠才行。这个道理现在也一样。书里有些话很直接,比如"小人不可与同利",这种话现在也适用。刘基写这本书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话说得都很到位。我觉得年轻人应该看看这本书,比看那些鸡汤文章强多了。
有人从《郁离子》中看到纵横家的雄辩之才,有人读到寓言背后的治国之道。而我翻开这些文字时,只感到一团迷雾——那些狡兔三窟的智慧,在当下竟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书中的狐狸懂得审时度势,飞禽明白趋利避害,可现代人捧着外卖加班时,谁还记得这些古老的生存法则?古老的智慧像被时间磨去了棱角,在钢筋森林里失了回声。或许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如何在丢失了寓言指南针的世界里,独自辨认方向。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