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鬻子
鬻子
鬻熊

鬻子

鬻熊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96075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39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5414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鬻子》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7966
读罢这本号称上古治国宝典的《鬻子》,倒像啜饮了一碗掺了泥沙的鸡汤。那些被历代文人反复咀嚼的"治国如烹小鲜"、"执大象天下往"的格言,在今日看来不过是一锅熬了三千年的陈年老卤——闻着醇香,细品却尝不出几分真滋味。 文王访贤的传说美则美矣,可鬻子九十岁出山辅佐周王的桥段,怎么看都像后世儒生精心编造的仕途神话。那些大而化之的为政箴言,放在部落联盟时代或许有用,但若真照搬到现代社会治理中,怕是连个街道办事处都管不好。我总疑心这些被奉为圭臬的治国之道,不过是后世统治者为证明政权合法性而刻意寻来的古老注脚。 最令人莞尔的是书中那些模棱两可的隐喻。"治大国若烹小鲜"说得轻巧,可小鲜火候过了会焦,火候不足又腥,这分寸拿捏岂是比喻能解决的?就像给当代人教做菜只丢下一句"火候要适中",倒不如直接说"电磁炉调至180度"来得实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智慧,像极了某些领导讲话时惯用的"原则上可以,具体上把握"的官场话术。 书中反复强调的"清静无为",在权力场上更像是精致的伪装。哪个真正掌握权柄的人真能"无为"?不过是把权术玩弄得更为隐蔽罢了。我倒觉得这些上古箴言最现实的用处,是给不得志的文人提供精神慰藉——既然"不为天下先",那么怀才不遇也就成了高尚的选择。 翻完最后一页竹简,忽然觉得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与其说是治国良方,不如说是面照妖镜。照见的是历代知识分子对权力的复杂情结:既渴望"为帝王师"的荣耀,又向往"采菊东篱下"的超然。这种矛盾,至今仍在某些人的骨子里流淌。也许《鬻子》真正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看清:有些智慧,终究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些道理,说的人未必真懂,听的人未必真信。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1782
很多读者都说《鬻子》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其实这不是书的问题。战国时期的文字和现在的差别很大。那时候的人说话写文章都用当时的白话。这些白话到现在已经变成了难懂的古文。 《鬻子》是战国早期的作品。那时候的文字比后来的文言文要更接近口语。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很多词语的意思都变了。比如"君子"这个词,在当时的意思和现在很不一样。 读这样的古书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识。首先要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字学。最好先看看《说文解字》这样的书。其次要明白当时的语法习惯。战国时期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很不一样。 章太炎先生说过一个方法。他说读古书要懂得"以古释古"。意思是用古代的解释来理解古代的文字。因为后人的注释有时候会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样反而会让原文的意思更模糊。 《鬻子》这本书里有很多当时的思想概念。这些概念现在已经不常用了。比如"道术"这个词,在当时有特定的含义。如果不了解这些含义,读起来就会觉得云里雾里。 还有一个问题是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鬻子》是后来人整理的。可能和原来的文本有出入。这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还是能读懂的。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