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注
知书房
庄子注
郭象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逍遥自在的古书了,因为朋友说这本注释版更容易懂才买来看。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以前觉得这话是在嘲笑见识少的人。现在想想,也许庄子自己就是那只井蛙。他以为看透了世间一切,其实不过是躲在树洞里自言自语。那些所谓的超脱道理,真的能解决现实问题吗?
读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时,觉得特别可笑。人活在社会里,怎么可能真的忘掉别人?庄子的理想是变成一条鱼,可人终究是人。这种逃避现实的说法,除了让人自我安慰,还有什么用?
书里一直强调要顺其自然。但现代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完全顺其自然只会被淘汰。庄子说不要追求名利,可普通人要养家糊口,怎么可能不在乎钱?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最让人怀疑的是"齐物论"的说法。庄子认为万物都一样,没有区别。可现实中就是有贫富差距,就是有不公平。把眼睛一闭说万物平等,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书里还说要忘记生死。可亲人去世时谁能真正做到不伤心?这种理论对普通人来说太遥远了。与其想着怎么超脱,不如想想怎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当然有些话说得对。比如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要保持内心平静。但这些道理别的书也讲过,没必要说得这么玄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可能是古代文人的通病。
读完《庄子注》总觉得像是走进一座迷雾缭绕的山林,明明知道每一处风景都有深意,却始终看不清全貌。郭象的注解时而通透如清晨阳光,时而又晦涩似暮色四合,让人在豁然开朗与困惑不解间反复摇摆。那些关于"逍遥""齐物"的阐释,乍看分明,细想却像水中捞月,总差那么一点才能触及真谛。最迷人的是注中若隐若现的魏晋风骨,既想超脱尘世,又不得不与乱世周旋,这种矛盾比庄文本人更让我心有戚戚。
人生最混沌时翻开这本《庄子注》,原以为能寻得超脱之法,却发现不过是给逃避现实的懦夫披上件玄之又玄的外衣。郭象注解里那些"逍遥""齐物"的道理,细究起来不过是教人安于现状的麻醉剂——既得利益者用它粉饰门庭,失意者拿它自我安慰。我三十岁了,知道这世间本就不公,但更厌恶这种把忍辱偷生美化成"与道逍遥"的虚伪哲学。
那些鼓吹"坐忘""心斋"的漂亮话,说到底就是要人放弃抗争。可生而为人的痛楚难道真能靠几句玄言妙语就消解?我宁愿做那只"三月聚粮"的蜩与学鸠,也不愿学他们假惺惺地"丧我"。这本注疏把庄子思想阉割成精致的利己主义,却还要摆出副悲天悯人的姿态,最是可恨。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人人装睡的时代,或许这种"注庄"的学问反倒成了最实用的生存指南——毕竟,能把自己都骗过去的人,总归活得轻松些。
很久没看这种充满道家玄思的古籍了,朋友推荐说这本《庄子注》值得一读。翻开前还期待能看到些超脱的智慧,结果大失所望。
逍遥游篇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初看觉得境界很高,细想发现全是空话。现实里谁真能不要名不要利?这套说辞放在今天,不过是给逃避现实的人找借口。更可笑的是,书中一边鼓吹无为,一边又写满各种故作高深的注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最受不了的是那些关于生死的论述。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把生死说得轻飘飘的。普通人面对亲人离世,哪能这么超然?这种论调除了让人更冷漠,还有什么用?现代社会讲求人文关怀,这种漠视生命价值的观点早该淘汰了。
齐物论部分更离谱。说什么"万物齐一",美丑善恶没区别。照这个逻辑,杀人犯和慈善家都一样?这种相对主义太危险了。现实中我们必须分清是非对错,不能把什么都混为一谈。
书里还总强调要顺应自然。可人类进步不就是靠改造自然吗?要是都像书中说的那样不作为,现在我们还住在山洞里。这种反智倾向特别明显,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恼火的是注解里那些玄乎其玄的解释。明明庄子原文还算易懂,非要加上一堆故作高深的话。很多地方根本就是在炫技,把简单道理复杂化。读这种书纯粹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看现代心理学著作来得实在。
读《庄子注》时,感觉郭象真是个矛盾的人。他一边跟着庄子的思路走,一边又偷偷塞进自己的意思。庄子说万物自然,他却硬要加上“独化”的概念,把老庄的无为变成了有为。但奇怪的是,这种解释反而让庄子更贴近现实生活。你读着读着会发现,郭象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庄子,让玄学不被现实淹没。这种带着私心的注解,反而让庄子的思想更鲜活。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