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朴子
知书房
抱朴子
葛洪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在人生迷茫时翻开《抱朴子》,那些炼丹求仙的文字像雾里看花,既令人神往又叫人困惑。葛洪用了半生追寻长生之道,我却连明天早餐吃什么都没想明白。明知"形者神之宅"的道理,却还是贪恋这具会衰老的皮囊,既想超脱又舍不得人间烟火。
书中说"仙人可学",可我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那些金丹玉液的方子,读来像天书,却又忍不住想:若真能飞升,该是怎样光景?但转头看见外卖软件,又觉得做个凡夫俗子也不错。这大概就是葛洪说的"志不坚者不可与论道"吧。
最吊诡的是,明明觉得修仙虚妄,却总惦记着书中那句"我命在我不在天"。两千年前的文字,至今仍在戳现代人的软肋——既想掌控命运,又无力挣脱惯性。这本书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半信半疑的贪心。
在当今追求长生不老仍是奢望的情况下,葛洪的《抱朴子》依然极具参考价值。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没有现代科学支撑的古代,想要实现个人修炼成仙的目标,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有像葛洪这样精通医术又勤于实践的理论家,其次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炼丹方术体系,最后还需要持续的财力支持。《抱朴子》的价值在于为后人留下了具体的修仙指南,虽然其中的方法现在看未必都有效,但确实开辟了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葛洪记录的那些炼丹细节。他写炼丹失败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挫败感,但马上又兴致勃勃地开始新一轮尝试。他描述丹药反应时像个严谨的科学家,讲述修仙理论时又像个狂热的信徒。最有趣的是他对待质疑的态度,既承认很多方士在招摇撞骗,又坚信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这些细节让一个执着求真的古代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在乱世求生的东晋时期,葛洪躲进罗浮山炼丹时,大概没料到他的笔记会成为后世修道者的指南。这部写在动荡年代的奇书,用内篇20卷和外篇50卷搭建起独特的修行体系——内丹术把人体当作炼金炉鼎,外丹术则在矿物中寻找不朽的答案。书中记载的120多种丹药配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金丹大药的炼制流程暗合现代化学原理,黄白术的提纯方法启发了冶金技术。当现代科学家研究书中记载的硝石反应,当日本学者考证其中记载的矿物特性,就能明白这些文字不是玄学幻想,而是古人用实验验证的成果。那些被当成神话的飞升描述,其实是修炼者对生理极限的探索,证明古人早就知道精神与物质的转化关系。
偶然在古籍书店翻到《抱朴子》时,有种遇见故人的亲切感。这些年读多了西方心理学著作,突然触摸到葛洪笔下的铅汞丹砂,才发现我们老祖宗早把人性修炼说得通透。朋友总笑我迷信这些"封建糟粕",可当你真正在职场厮杀过,在人情世故里打过滚,才会懂那些看似玄虚的"守一存真"藏着多实在的人生智慧。
记得书中说"欲求长生,先须祛病",年轻时只觉得是养生口诀,现在倒品出另一层意味。我们这代人哪个不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社会竞争的痛在生活?就像葛洪炼丹要先去杂质,人想活得通透,也得先直面内心的阴暗面。上周团队竞标失败,我第一反应是推锅给同事,突然想起《抱朴子》里"见人之过,如己之过"的训诫,惊觉自己差点成了最讨厌的那种人。
最触动我的是"金简玉札"的比喻。现代人总在追逐速成秘籍,可葛洪早说过真功夫要像刻玉简那样日日磨砺。去年开始学数据分析时总想找捷径,后来把书中"累土至山"四个字设为手机壁纸,终于沉下心从最基础的SQL啃起。现在回头看,哪有什么天赋异禀,不过是把《抱朴子》里的"勤求"二字践行到底罢了。
有人觉得炼丹术荒诞,可我们谁不是在"炼"自己的人生?葛洪说要"借假修真",如今才懂其中奥妙——用具体的目标炼心性,就像我用考证来炼专注力,用公益项目来炼慈悲心。最近开始在晨读时抄写《抱朴子》,墨香里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在罗浮山采药的背影,他留下的不是玄学,而是一套让平凡人也能修炼成"真人"的实操手册。
读到最后忽然泪目,原来我们焦虑的职场瓶颈、人际关系,先贤早用"形神相卫"四个字道破。在这个算法支配一切的时代,《抱朴子》就像藏在数码洪流里的青铜罗盘,指针永远指向那个朴素的真理:所有外在成就,终归要回到内心的修炼。合上书那刻,突然觉得办公桌上未完成的报表、微信里未回复的消息都不再沉重,因为真正要"抱"住的,从来不是外物,而是那个本真的自己。
神仙之说,自古有之;炼丹之术,历代不绝。翻开《抱朴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腐朽的方士气息,夹杂着荒诞的炼丹配方和妄想的成仙秘诀。这哪里是什么道家经典?分明是一本披着玄学外衣的骗术大全。
葛洪其人,生于乱世,长于动荡。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抱朴子》这样的著作倒也不足为奇。人们渴望超脱现实苦难,向往长生不老,这给了方术之士可乘之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本充斥着迷信思想的著作,竟被后世奉为道教经典,实在令人费解。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洋洋洒洒数万言。内篇专讲神仙方术,外篇杂论世事。读其内容,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丹药的炼制方法,什么"金丹"、"玉液"、"九转还丹",配方之荒谬,过程之繁琐,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更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仙方",动辄需要"千年灵芝"、"万年龟甲"之类根本不存在的药材。葛洪还煞有介事地描述了各种神仙形象和仙境景象,绘声绘色,仿佛亲眼所见。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居然也能骗倒那么多人?
最令人不齿的是,《抱朴子》中充斥着大量蛊惑人心的言论。葛洪声称通过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这种荒谬的理论不知害死了多少痴迷者。历史上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的帝王将相不计其数,普通百姓因此家破人亡的更是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仍有人被类似的养生骗局所蒙蔽,可见其遗毒之深远。
细究《抱朴子》的写作手法,不得不承认葛洪确实是个聪明人。他深谙人性弱点,懂得如何包装自己的理论。书中大量引用历史典故,掺杂儒家伦理,甚至借用一些科学观察,使得整套理论看起来似是而非,颇具迷惑性。但这种聪明用错了地方,不仅无益于社会发展,反而成为阻碍科学进步的绊脚石。
读完《抱朴子》,最大的感受不是对道家思想的领悟,而是对人性弱点的反思。为什么人们总是容易被这些虚无缥缈的承诺所诱惑?为什么明知道不可能的事情,却总有人前赴后继地尝试?也许,在绝望的现实面前,人们宁愿相信一个美丽的谎言,也不愿面对残酷的真相。从这个角度看,《抱朴子》的成功,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哀。
时至今日,科学昌明,但类似的迷信思想依然阴魂不散。只不过"炼丹术"换了个名字,变成了各种所谓的"保健品"、"能量疗法"。究其本质,与《抱朴子》宣扬的那套并无二致。这提醒我们:破除迷信,任重道远;崇尚科学,仍需努力。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