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鹖冠子
知书房
鹖冠子
鹖冠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鹖冠子》这本书很让人失望。书里的话说得很大,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漏洞很多。作者喜欢用夸张的比喻,但根本说不通。很多道理都是强行拼凑的,前后矛盾的地方太多。注释的人也没认真考证,经常把错误的意思解释得煞有介事。读这本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全信。最好先看看王引之、孙星衍这些人的考证,不然很容易被误导。比如书中"天不变其常"这句话,实际上是从别的书里抄来的,根本不是原创。整本书像是一堆零碎想法硬凑在一起,既不成系统,也说不上深刻。
看完《鹖冠子》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古人太有智慧了。他们早就知道光靠武力无法真正让天下归心,所以提出要用"道"来教化百姓。但现实是人性总是自私的,他们的想法太理想化了。必须先建立严格的法令来管理国家,然后再用道德来引导民众。如果不重视法令的作用,只会培养出一群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胡作非为的伪善之徒。我们的祖先用历史证明,单靠空洞的道德说教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才能真正约束人的劣根性。与其指望虚无的道德感化,不如用具体的制度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一叶易落而知秋,一鸟易别而知春。"
人生困顿时翻开《鹖冠子》,恍然惊觉那些治国安邦的道理,竟也适用于凡夫俗子的生活。庞子问鹖冠子如何"与道翱翔",我却在想如何与房租水电周旋。书中说"圣人贵夜行",我却在深夜失眠时咀嚼这句话——原来古人早知现代人的焦虑。这部被归入杂家的奇书,像一锅老汤,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滋味都在里头,却意外地抚慰了我这个普通读者的心。
最触动我的莫过于"不争"的智慧,可活在当下,谁能真不争呢?房贷要争,职位要争,连买菜都要争个新鲜。读着读着就笑了,两千年前的智者大概想不到后人会这般狼狈。但奇怪的是,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慰藉,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魔力——它永远比你活得通透,却从不嘲笑你的困顿。
如今常翻常新,在公交地铁上读两段,比刷短视频更有实感。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鹖冠子》偏偏把那些说不清的道理,说得让人心头一颤。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天地大道的古籍了,偶然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这本《鹖冠子》。最初是被它奇怪的书名吸引,后来发现内容比书名更让人惊讶。
以前总觉得古人说的"道"很玄,要么是老子那种"道可道非常道"的绕口令,要么是庄子那种飘在天上的寓言。但《鹖冠子》不一样,它直接把道和现实生活连在一起。书里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这让我想到现代人常说的自然规律。但古人早就用更简洁的话说清楚了。
最触动我的是讲"时"的部分。现代人总说把握时机,但《鹖冠子》说"时之至,间不容息"。机会来得快,去得更快,根本不会等人。这让我反思自己错过的好机会。还有"先即制人,后则制于人",简直像是给拖延症患者的一记耳光。以前觉得这些道理都懂,但看到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得这么透彻,还是被震住了。
书里关于治国的部分也很特别。它说"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公司管理,其实道理是相通的。领导层就像人的头脑,各部门就像四肢。如果只顾着赚钱,就像人只顾着吃饭,迟早要出问题。这种比喻简单直接,比现在的管理学教材生动多了。
读的时候总忍不住和现代生活对照。比如书里批评"上多故则下多诈",这不就是现在的职场吗?领导整天折腾新花样,员工就学会应付了事。还有"民无常处,见利之聚",完全说中了现在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两千年前的人居然能预见这些,实在让人佩服。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很难懂。比如讲"气"的部分,现在看有点玄。但整体来说,这本书比想象中实用得多。它不是空谈道理,而是把大道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这种智慧,现在很多畅销书都做不到。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