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
玉簪记
高濂

玉簪记

高濂  

传奇剧本。三十三出。明高濂撰。明万历年间初刻。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347
在高濂的《玉簪记》里,爱情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表达的情感却让人觉得特别真实。陈妙常和潘必正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有各种规矩限制,人的感情还是能找到出路。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它既遵守了当时的礼法,又让两个年轻人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幸福。 书里最打动人的地方是那些日常生活的描写。陈妙常在道观里的生活细节,她和潘必正相遇时的小心思,都让人觉得特别亲切。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古代人谈恋爱和现代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都会紧张,都会害羞,都会想办法接近喜欢的人。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两个主角的性格。陈妙常表面是个规矩的道姑,实际上很有主见。潘必正看起来是个书生,追起姑娘来却很执着。他们的对话特别生动,有时候严肃,有时候又很调皮,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让人看完后心里暖暖的。它告诉我们爱情可以很美好,也可以很有智慧。两个年轻人用聪明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最后得到了幸福。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2631
《玉簪记》作为明代高濂的代表作,展现了才子佳人题材的典型风貌。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爱情故事,虽沿袭传统套路,却在细节处透露出文人特有的雅致与含蓄。高濂此剧,文辞清丽,情节婉转,将道观清修与世俗情爱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戏剧张力。剧中"琴挑""偷诗"等经典桥段,至今仍为戏曲舞台常演不衰的折子戏,足见其艺术生命力之持久。 细究文本,此剧当属明代中叶作品,反映当时市民阶层审美趣味与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交融。高濂笔下的陈妙常,表面是带发修行的道姑,实则饱读诗书,精通音律,这种身份与才情的矛盾设置,恰是明代文人理想女性的投射。而潘必正的形象,则体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典型处境——既有功名追求,又难逃儿女情长。这种双重性,使人物更具真实感。 从戏曲发展史观之,《玉簪记》上承元杂剧之遗韵,下启明清传奇之新风。其曲词典雅而不失通俗,既保持了文人创作的艺术品格,又兼顾了舞台演出的观赏性。如"长清短清"等唱段,将古琴曲意融入戏曲音乐,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正是明代戏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然则若论其思想价值,此剧终究难脱时代局限。虽以冲破礼教束缚为主题,却仍囿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框架。陈妙常最终仍需借助政治联姻获得圆满结局,这种妥协性恰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正如《牡丹亭》以梦幻突破现实,《玉簪记》则以巧合化解冲突,二者相较,高下自分。 今人观此剧,当以辩证眼光视之。既欣赏其艺术成就,亦需清醒认识其时代局限。剧中展现的爱情观、女性观,与当代价值已有相当距离。然其处理情感关系的细腻笔法,塑造人物性格的生动手法,仍可为今人创作提供借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濂将诗词歌赋自然融入剧情的手法,对后世戏曲文学影响深远。 从个人阅读体验而言,《玉簪记》最动人处不在情节之奇,而在情感之真。潘陈月下联吟、舟中泣别等场景,写尽文人雅士的恋爱方式,其情感表达之含蓄蕴藉,恰是中华美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范。这种审美趣味,在当下直白浅露的文艺创作中,尤显珍贵。故而,读《玉簪记》不仅为欣赏古代戏曲,更为感受一种日渐式微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生活美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8688
《玉簪记》之浮华纤巧,实乃明代传奇之弊。高濂以工丽之笔,写俗艳之情,陈妙常与潘必正之遇,不过才子佳人旧套。其曲词虽雕琢细腻,然失之自然,如珠玉满盘而乏真味。观其情节转折,刻意求奇而近于儿戏,道观传情已属荒唐,更以玉簪为媒,愈显造作。传奇本当寓教于乐,然此记沉溺风情,于修身齐家之道毫无裨益。明代士大夫好作此等文字,正是世风日下之征。高濂以词采炫世,却不知文章贵在载道,徒以藻饰为能事,终落第二义。彼时文人竞相效仿,致使传奇之作渐趋浮靡,失了元人本色。今人读之,但觉其情伪意浅,如观彩绘泥偶,纵有斑斓之色,终非活物。传奇若止步于此,不过娱人耳目而已,岂能传之久远?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774
《玉簪记》里藏着的那份情,像极了春日里偶然瞥见的一枝梨花,素净中透着灵动。高濂笔下这个道观里的爱情故事,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后院那口古井,水面看似平静,丢颗石子进去才知道底下藏着多少涟漪。读书人常说"传奇",可真正的好故事哪需要什么惊天动地,就像潘必正与陈妙常,不过是两个年轻人,在青灯黄卷间不小心撞见了自己的心跳声。 慢读《玉簪记》时,总忍不住用手指摩挲书页。那些工整的刻本字句间,藏着明代文人特有的节奏——像用毛笔写字,起承转合都带着呼吸。高濂写"琴挑"那折戏,分明能看见月夜里衣袖拂过琴弦的颤动,听见道观飞檐下铜铃被夜风惊扰的叮当。古人写情真是奢侈,现代人发十条消息都说不清的心思,他们用半阙《朝元歌》就道尽了:"你是个慈悲方寸,望恕却少年心性。"这哪是道歉,分明是捧着真心在试探。 忽然觉得明代话本像极了苏州园林的漏窗。看似讲的是才子佳人的套路,可换个角度就能看见人间百态。《玉簪记》里道姑们的插科打诨,活脱是市井茶楼里的热闹;观主那个"假正经"的老道,放在今日不就是小区里爱管闲事的居委会大爷?高濂最妙的是把神圣道场画成了烟火人间,让人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偷看暗恋对象的时光——庄严场所里藏着多少青春躁动。 最打动我的倒是那个看似俗套的结局。当陈妙常摘下玉簪说"以此赠君,永以为好"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费心雕琢定情信物。现在人习惯说"我爱你"三个字,可玉簪上凝结的是多少欲言又止的晨昏?就像小时候见母亲把父亲送的木梳包在蓝布帕里,那小心翼翼的模样,原来早把《玉簪记》的精神过成了日子。 夜读至"秋江哭别"那场戏,窗外的桂花香混着书页的陈旧气息,竟分不清是潘必正在追船,还是自己在追某个夏天的记忆。高濂笔下的长江烟波,此刻倒映着所有求而不得的怅惘。但奇怪的是合上书并不觉得难过,反而像在雨夜听见故人消息——知道故事里的他们终究会重逢,就像相信所有真心都不会真正被辜负。 读书读到某个段落会突然笑出声,因为发现古人早就把现代人的恋爱把戏玩透了。潘必正假装借书接近妙常,活脱是当代人找借口约咖啡的祖师爷;妙常口是心非的推拒,简直和闺蜜们"已读不回"时的小心思如出一辙。原来隔着四百年光阴,年轻人面对爱情时的手足无措从未改变,变化的不过是传情的工具罢了。 有时候觉得《玉簪记》像一盏温着的黄酒。初尝是才子佳人的甜,细品才能尝出高濂埋在字缝里的苦——那些关于门第之见的无奈,宗教规训与人性本真的拉扯。但最暖胃的终究是他留下的那点希望:就像冬夜里固执亮着的灯笼,告诉我们再严苛的礼教也困不住两情相悦的光亮。合上书页时,窗台上月光正好,忽然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明代话本,而是所有时代都不曾熄灭的,对"愿得一心人"的那份天真相信。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8576
有人从《玉簪记》里看到陈妙常和潘必正的爱情故事,觉得这是冲破礼教束缚的勇气。有人读到"玉簪"这个信物,想到的是古人对待感情的郑重。我读这个故事,只觉得它告诉我: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像主角那样坚持自己的选择。这部戏流传几百年,现在看依然让人感动。它告诉我们美好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心里有信念,就能克服困难。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