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古今书评
古今书评
袁昂

古今书评

袁昂  

书法论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里,扶乐 (今属河南) 人。仕齐为吴兴太守,入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 家之作。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十 五名自秦汉至齐梁,“皆善能书”的著名书 家,逐一加以点评,各家每以短语概括,文 字极其简洁,惜墨如金,如“韦诞书如龙威 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 有神”,“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园乃成” 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 笔法描述抽象的书体效果,将富有哲理的 点评与生动的比喻融为一体,如云:“庾肩 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 语便态出。”“羊欣书似婢为夫人,不堪位 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陶隐居书如 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 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张芝、锺繇、王羲 之、王献之四家之作,尊为“四贤共类,洪 芳不灭”。评价极高。传梁武帝亦有《书评》之作,与此书颇 为相似,论者以为可能是后人据此附益或 伪托而成。而袁氏此书,则钩玄提要,富 有开创性意义,实为我国书学史上较早期 书法品评专著之一。传世有《法书要录》本、《书苑菁华》 本、《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后两种简称 《书评》)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 文选》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6046
古人读书,是为了明理。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修养,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就算住在破房子里,吃着粗茶淡饭也不改其志。现在的读书人,整天就想着升官发财,买房子买车,娶漂亮老婆。他们把学问当成往上爬的工具,为了达到目的,什么脸面都不要了。 我看了《古今书评》,觉得里面有些话说得很对。现在的书评人,有几个是真的在评书?他们要么是拿了出版社的钱在吹捧,要么是为了博眼球胡说八道。古人写书评,是真心实意地讨论书里的道理。现在的书评,都是些表面文章。 书评里提到颜之推的家训,确实很有道理。现在的家庭问题,比如后妈对孩子不好,婆媳关系紧张,这些都是老问题了。可是现在的书评,对这些根本问题视而不见,反而整天在炒作一些没用的东西。 现在的读书风气很差。人们看书不是为了长见识,而是为了装样子。书评也是一样,不是为了帮人理解书,而是为了吸引眼球。这样的书评,就算写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4238
白岩松曾感叹:"现代人读书太多,思考太少。古人一卷在手,却能读出天地。"这让我想起在电子书泛滥的今天,依然留恋纸质书页翻动时沙沙的声响。开始重新整理书架,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经典始终散发着墨香。 我很赞同"读书贵精不贵多"的道理,但有些书值得反复翻阅,比如《古今书评》。这部书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在书斋里娓娓道来历代文人的读书心得。"经史子集"四部并重,告诉我们读书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这道理与今人提倡的"主题阅读"不谋而合。 开始收集民国时期的书评集给老师品鉴,从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到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虽然他总是说这些书太过"文人气质",却也不得不承认其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今日夜深人静,重读《古今书评》,随手记下心得。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说:"读古人书,能识古人之世;识古人之世,能识古人之身世。"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看过的古籍展,那些斑驳的批注里藏着多少未说完的故事。 书香氤氲,思绪万千,难怪古人给书房取的名字都那么有意境:知不足斋、随园、饮冰室、桐城书屋。翻开《古今书评》,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门,看见历代读书人灯下展卷的身影。此刻才懂得,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在与往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6967
翻开《古今书评》的那一刻,我期待着一场穿越时空的智识对话,却在字里行间陷入了某种奇怪的错位感。这本号称"贯通三千年文脉"的评论集,像一间堆满古董的仓库,每件器物都贴着考究的标签,却让人摸不着它们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哪里。 编者似乎执着于用学术的黑胶唱片播放当代流行乐。当看到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来解构网络文学时,那种格格不入的违和感扑面而来。就像目睹一位穿长袍的老先生拿着放大镜研究智能手机界面,既好笑又让人莫名焦虑。这种强行嫁接的解读方式,让古典批评理论成了悬浮在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那些精妙的"风骨""气韵"之说,在短视频时代的文化景观面前显得如此手足无措。 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经典"近乎偏执的界定标准。编者将《红楼梦》《史记》等二十余部作品奉为永恒典范,却对近三十年涌现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某种文化洁癖。这种选择性的"古今观"让人不禁怀疑:是否所有当代创作都注定要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淀,才能获得被严肃讨论的资格?当看到村上春树被归入"有待观察"的类别时,我几乎听见书页里传出老学究们谨慎的咳嗽声。 最吊诡的是书中流露出的双重标准。编者可以宽容地原谅古代话本里的伦理瑕疵,称之为"时代局限",却对当代作品中的实验性表达报以警惕的目光。这种厚古薄今的评判尺度,就像用青铜器的标准来检测钛合金,既不公平也不科学。当《尤利西斯》的意识流被赞为"突破性创造",而中国当代小说的类似尝试却被标记为"形式大于内容"时,这种评判的摇摆性着实令人费解。 在数字化阅读已成主流的今天,书中那些关于"纸质书神圣性"的长篇大论读来尤其刺眼。编者痛心疾首地描述电子书"割裂了人与文字的肌肤之亲",却对kindle上蓬勃发展的注释共享功能视而不见。这种对媒介演变的抗拒,让我想起那些曾经抵制印刷术的抄经僧——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而保守派的声音也总是如出一辙。 掩卷沉思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本评论集本身就成了一个绝妙的隐喻:它像座精心设计的回音壁,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声波产生共鸣。那些未能入选的现当代作品,那些被过滤掉的民间声音,那些被正统话语体系排斥的亚文化表达,都在提醒着我们:任何"古今对话"的尝试,都可能暗含着权力的角力与选择的暴力。也许真正的困惑不在于这本书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刻意没说什么——那些沉默的部分,恰恰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2663
翻开《古今书评》,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文人精神世界的雕花木门。这部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砚台"这个意象串联起千年文脉——当看到"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的描写时,突然明白为何历代文人对一方砚台如此痴迷。那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就像李白诗中"砚冰已合灯花老"的意境,寒夜孤灯下的坚持,恰似文人精神的永恒写照。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夜读"场景的刻画。当读到"青灯黄卷"四个字时,眼前自然浮现出古代书生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身影。这种描写不只是场景再现,更传递着一种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慢阅读"的定力。书中引用的"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时在图书馆废寝忘食的日子,那种纯粹的求知快乐,至今回想仍觉热血沸腾。 最精彩的是作者对"藏书印"的解读。那些"某某珍藏"的朱红印记,不仅是物主标记,更像文人们跨越时空的对话。记得书中说"一部古籍的流传就是一场文化接力",这让我想起自己淘旧书时,常会留意前主人的批注,那些褪色的铅笔痕迹,仿佛带着体温的隔空握手。这种奇妙的传承感,正是《古今书评》最独特的魅力——它让我们看见,文化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无数人温度的生命延续。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6123
《古今书评》看似广收博采,实则杂糅无章。袁昂以"筋力"论王右军,以"意气"评张芝,不过是文人故弄玄虚之辞。观其品评,既无体系,又不客观,分明是南朝士大夫酒后谈资的辑录。尤其对钟繇"行间茂密"四字评语,更显空洞。这般书评,与后世《书谱》之精微、《书断》之详实相去甚远,徒留一堆暧昧不清的比喻。若以为真能窥见古人书法三昧,未免太过天真。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