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
佚名

棋经十三篇

佚名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著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9348
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处。读完《棋经十三篇》,忽然明白棋盘上的步步为营,竟与生活里的进退得失如此相似。开局要稳,中盘要勇,收官要细,每一步都像在提醒我:28岁的年纪,既不能像少年时横冲直撞,也不必如老者般谨小慎微。棋书上说"善胜者不争",我却觉得该争时还得争,只是要争得漂亮,争得有理有据。输赢是常事,但求每一手都落得明明白白。 最妙的是书中讲"势"这一节,下棋要取势,做人何尝不是?有时看似在退,实则是在蓄势。我现在遇到难题就爱想想棋理,该弃子时就痛快放弃,该围空时就稳稳经营。虽然离"入神"境界还远,但总算明白了"多算胜少算"的道理。这薄薄一本棋经,竟比许多厚书都更教人通透。往后岁月,定要常置案头,在黑白交错间参悟更多人生滋味。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9086
读完《棋经十三篇》,不知道怎么评价。只觉得它把围棋的道理讲得很清楚。这本书和《孙子兵法》很像,都是讲策略的经典。要说围棋理论的老祖宗,《棋经十三篇》比后来的很多棋书更有资格。它讲的是根本的道理,不是具体的技术。这本书的好处很多,随便翻开一页都能学到东西。作者用简单的语言说深刻的道理,这点特别好。他讲围棋的战略,不是只讲一个方面,而是把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比如讲开局,他会说明为什么要先占角,但也会说有时候先占边也有道理。这种写法让人看得明白。书里用的例子都很实在,没有故意显得很高深。有些古棋书喜欢用难懂的话,这本书不是这样。它写的都是下棋时真正会遇到的情况。书的篇幅不长,但内容很完整。后来的棋书虽然更详细,但往往丢了最根本的东西。我还是更佩服这本书能把复杂的棋理说得这么简单。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1919
棋道本为娱情养性之术,却在《棋经十三篇》中被包装成兵家诡道,读来令人齿冷。那些所谓"棋虽小道,实与兵合"的论调,不过是把雅事庸俗化的遮羞布罢了。 围棋本有黑白分明的纯粹,却被张拟强塞进十三篇的框架里。从权谋到虚实,从得算到审局,每一条都在教人如何算计。这般将博弈异化为战场,使纹枰对坐的君子沦为勾心斗角的兵卒,实在是对围棋精神的亵渎。古人云"坐隐""忘忧",何曾需要这些机关算尽的条条框框? 细读所谓"十三篇",更像是在看一部兵书而非棋谱。开篇便以"弈者以正合其势"为幌子,实则处处教人"以诈立,以利动"。第三篇更露骨地宣称"善胜者不争",这与老子"不争之德"的本意相去何止千里?分明是在鼓励棋手做表面谦和的伪君子。最令人作呕的是第九篇"度情",竟将观对手神色变化列为制胜要诀,这等窥人隐私的下作手段,也配称为棋道? 春秋时弈秋教弈,强调的是"专心致志"的修为;魏晋名士对弈,追求的是"手谈"的境界。而《棋经》却将围棋降格为"多算胜,少算不胜"的算术题。第十篇"斜正"中所谓"棋以变诈为务",简直是把棋枰当作了阴谋家的练兵场。试问当黑白子沦为算计工具时,还有谁会记得谢安"小儿辈大破贼"时的从容? 更可笑的是结尾处"故君子知所以自胜"的虚伪说教。通篇都在教人如何暗算对手,末了却要摆出道德面孔。这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作派,倒与书中倡导的"外示闲暇,内怀诡计"一脉相承。我见过真正的高手对弈,从来是落子无悔、观棋不语,何曾需要这些阴阳怪气的"经义"? 若按《棋经》的逻辑推演,围棋迟早会变成"宋襄公之仁"式的笑话。当今棋坛某些棋手赛前大谈棋道,赛中却频施盘外招,正是这种伪道学结出的恶果。第十一篇"洞微"中"察其疏密而击之"的教导,培养出的不过是些专挑对手弱点的投机者。当围棋失去"和而不同"的雅量,剩下的就只有"胜者为王"的市侩。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为何吴清源晚年要追求"中的精神"。这位真正的大师用一生证明:围棋的至高境界,永远在《棋经十三篇》的算计之外。那些把胜负凌驾于棋道之上的训诫,终究会随着棋枰上的尘埃一起,被历史的拂尘轻轻掸去。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3834
必须读。棋道真谛。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5410
一招悟透,天下无敌?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