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经
知书房
禽经
师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翻《禽经》时,感觉很难懂。书里讲了很多鸟,但内容很零散,没有系统。有些描述很模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观察过。文字也简单,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可能是后人整理得不好,也可能是原文就这样。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不够完整。读的时候经常停下来想,这到底在说什么。读完了也没留下深刻印象。
《禽经》虽为古代鸟类学著作,其"凡鸟之鸣,各有所呼"一句,道破了自然万物的灵性密码,将天地间的鸟语化作人间能懂的诗行。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师旷的《禽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性鸟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种鸟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其中对"鹤"的描写尤为突出,"鹤鸣九皋,声闻于野"这句话不仅描绘了鹤的鸣叫声,还暗示了鹤的高洁品性。这种将鸟类特征与道德品质相联系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书中对鸟类的分类方式很有特点。不是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而是根据鸟类的行为习性和栖息环境来划分。比如将鸟类分为水禽、山禽、家禽等类别。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观察的细致程度。
《禽经》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多用四字短语描述鸟类特征,如"鸢飞戾天"形容老鹰飞翔的姿态,"燕巢于幕"说明燕子筑窝的位置。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准确,便于记忆和传播。
书中的鸟类知识主要来自实际观察。作者记录了不同季节鸟类的活动规律,比如候鸟迁徙的时间,繁殖期的行为变化等。这些内容说明古人对自然现象有着长期的观察积累,虽然缺乏科学解释,但记录本身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读罢这部托名师旷的《禽经》,总不免生出几分疑虑。这部号称中国最早的鸟类学专著,在华丽辞藻堆砌之下,究竟有多少真实观察?那些将鸟羽与四时五行牵强附会的论述,与其说是科学记录,不如说是文人式的浪漫想象。当看到"鹤寿千岁"这样明显违背常识的记载时,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正观察过活生生的飞禽。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处处流露的拟人化笔法。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倒像是给神鸟强加文人洁癖;描述雉鸟"矜其采色",分明是把人的虚荣投射到禽鸟身上。这种将鸟类行为道德化的倾向,使得全书更像是一本托物言志的寓言集,而非严谨的博物志。
不过,抛开科学性不谈,书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描述倒也别有风味。比如说黄鹂"其鸣喈喈",确实能让人想起春日林间的清脆啼叫;写大雁"飞成行",也准确捕捉到了候鸟迁徙的壮观景象。这些片段或许证明,作者至少对鸟类有过真切的聆听与注视。只是当这些观察被包裹在阴阳五行的框架里时,原本生动的细节就变成了论证天人感应的工具。读这样的书,就像透过一层厚厚的纱窗观鸟,既看不清真容,又舍不得移开视线。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