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真诰
陶弘景

真诰

陶弘景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各二卷。自《运题象》至《阐幽微》传为“真人”所诰,其余四卷为陶弘景撰。该书以《道德经》为本,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其中《真诰叙录》述《上清经》源出,谓其中的《大洞真经》读之万遍即可成仙。《甄命授》、《协昌期》、《阐幽微》等篇述人死后进入六天宫受事等,并说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徘徊生死。将佛教地狱托生之说引入了道教。书中还旁及行气、服食、房中等修炼方术,兼记药物、道教名山。全书内容庞杂,文体杂陈,或诗歌,或问答,或谕戒,皆言仙真授受真诀之事。然保存了不少道教史料,在中国科技史上亦颇有影响。收入《正统道藏》第637—640册。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37037
陶弘景说:现代人读书很多,悟道很少。古人文字很少,却能通晓天地。我开始在古籍中寻找真正的智慧。我很赞同现在提倡的独立思考,但有些知识,值得花时间研究,比如道教经典。《真诰》这部书,记录着仙真降授的密语,字字珠玑。陶弘景用毕生精力整理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修道要循序渐进,从存想到服气,从诵经到炼丹,每个步骤都有讲究。 修道要顺应自然,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修持也有规矩,比如诵经前要沐浴更衣,炼丹时要选择吉日。整个修炼过程,都体现着清、静、虚、寂的要义。虽然没有道观的条件,诚心正意的修持就是对大道的尊重。 我开始收集各种版本的《真诰》给师父看,有明代的刻本,清代的抄本,还有现代的校注本。虽然他只认可最古老的版本,总是说我找的新版不够严谨。今日清晨打坐时,随手翻开一卷。其中说到"形神俱妙"的境界,文字简练,意味深长。道友说是南怀瑾先生特别推崇的章节,他特意抄录给我,确实很有启发。 经文字字真言,道意深远,难怪篇名都那么玄妙:运象篇、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每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528
陶弘景的《真诰》记录了许多道教思想和修行方法,内容很丰富。他整理这些材料时很认真,分类也很清楚。他写得很明白,读起来不费力。他不仅说了很多道理,还讲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他这样做保存了古代道教的智慧,对后人很有帮助。这本书在道教历史上很重要,对研究道教的人特别有用。陶弘景把自己知道的都写下来了,这一点很可贵。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这本书现在看仍然有道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3395
刚看有点绕,懂了就厉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5418
这部号称"道教百科全书"的《真诰》,与其说是神仙降授的启示录,不如说是陶弘景精心编织的宗教神话。从茅山降真到众真传授,从服食导引到符咒科仪,这部二十卷的巨著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和修行体系。但当我们翻开那些充满玄妙语汇的篇章时,看到的更多是六朝士大夫对长生不老的执念与对现世权力的隐喻。 书中那些所谓"众真诰谕",从紫薇夫人到南岳魏夫人,从清灵真人到裴君,各路神仙的训示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处处透露着人为的痕迹。那些骈四俪六的降真诗文,遣词造句无不带着明显的六朝文风,与其说是仙真口授,不如说是陶弘景本人的文学创作。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仙真训示往往与当时政治局势若合符节,仿佛上天特别关心梁武帝的统治合法性。 书中详细记载的各种修行法门,从存思服气到丹道符咒,从辟谷导引到房中术,看似包罗万象,实则充满矛盾。比如既主张清静无为,又强调繁复仪式;既提倡精神解脱,又沉迷肉体长生。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六朝道教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那些号称能令人白日飞升的方术,在现实中可曾真有一人得道成仙?陶弘景自己终老茅山,不也未能羽化登真吗? 《真诰》中大量援引的佛教轮回观念与地狱之说,更让人怀疑其思想原创性。所谓"三官"考校、罪福报应之说,明显借鉴了佛教因果理论。而那些繁复的鬼神谱系与官僚化的天庭结构,不过是把人间官制投射到神仙世界。这种宗教大杂烩式的建构,与其说是天启真理,不如说是为适应当时民众心理需求而做的权宜之计。 最令人玩味的是书中对政治的关注程度。那些详尽的谶纬预言,对刘宋、萧齐更迭的"神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为梁武帝代齐造势。陶弘景作为"山中宰相",其宗教著述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微妙互动,在《真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神仙降诰,恐怕更多是这位隐居道士对时局的精心设计。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真诰》的历史价值。它确实保存了大量六朝道教的思想资料,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那些关于养生、医药的记载,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若将其奉为神圣经典,甚至相信其中记载的种种神迹,就不免显得过于天真。毕竟,历史上那些号称得到天书的宗教领袖,有几个不是最终被证明是欺世盗名之辈? 阅读《真诰》时,我常常想起王充在《论衡》中的质疑精神。为什么那些号称能通神的人,从来只展示些模棱两可的预言?为什么长生不老的仙方总是在最关键时刻失传?《真诰》中堆积如山的宗教术语和神秘体验,本质上与历代方士的故弄玄虚一脉相承。不同的是,陶弘景用更加精致的文学包装,为这些古老的骗术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当我们抛开宗教滤镜来审视这部著作,看到的更多是六朝知识精英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他们既无法真正超脱世俗,又渴望神圣权威的认可;既怀疑传统儒家的价值体系,又无法建立真正超越性的宗教思想。《真诰》的矛盾与含混,正是这种时代精神困境的投影。 说到底,宗教典籍最大的魔力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人们愿意相信什么。《真诰》一千多年来被奉为道教经典,与其说是因为它的真理性,不如说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永恒渴望。这种渴望,或许才是比任何神仙诰谕都更值得深思的人类本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1189
这书根本读不下去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