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知书房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八月开卷,直至霜降读完,前后两月有余。此书详述道教仪轨,条目清晰,科律严整。我重点研习了斋醮科仪部分,其余章节略作翻阅而已。编撰者考据周密,传承有序,诚为道门规范之作。其内容实用,指导性强,适合修道者日常参考。至于所述威仪之庄重,戒律之严谨,更显道教之尊严。庚子深秋记于京西客舍。
翻开《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感觉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这本书讲了很多道教修行的规矩和方法,但读起来很吃力。每一页都写满了各种戒律和仪式,就像有人在你耳边不停地念着"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书里说修道要遵守很多步骤。先要净心,然后诵经,接着打坐,最后才能得道。我试着照做,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净心的时候脑子更乱了,诵经时总想着别的事,打坐时腿会麻。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越是按照书上说的做,反而离道越远?
书里还强调要遵守很多戒条。不能吃荤,不能近女色,不能贪钱财。这些规定看起来很严格,但现实中有几个人能做到?我看到身边的道士也在偷偷喝酒吃肉,这让我更迷茫了。如果连专业修行的人都做不到,普通人要怎么修?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书里说的"三洞"体系。说是要把经文分成三个等级,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经。可是谁来决定谁能看哪本?为什么修行还要分等级?这跟我想象中人人平等的道不太一样。
书里有很多关于仪式的描写。怎么穿道袍,怎么拿法器,怎么走禹步。这些细节很重要吗?我感觉自己像个木偶,被这些规矩绑得死死的。真正的道不应该在自然中领悟吗?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为的规矩来限制?
我注意到书里反复强调"科戒"的重要性。说是没有规矩就成不了道。但老子不是说"道法自然"吗?用这么多条条框框来求道,是不是反而背离了道的本意?这个矛盾让我很苦恼。
读完这本书,我反而更困惑了。修道到底是该严守戒律,还是该顺其自然?是要刻苦修行,还是要随心而为?这些问题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找不到答案。
翻到这本《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时,我整个人都是懵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科仪条文,就像突然被扔进了一座迷宫,每个转角都挂着"此乃玄门精要"的牌子,可越往里走越觉得头晕目眩——原来修仙不仅要背口诀,还得熟记三百六十条穿衣吃饭的规矩?
有时半夜盯着"道士沐浴当用桃汤"的条款发呆。桃汤?是桃子煮水还是桃木熬汤?现代都市里提着菜篮子找桃枝的画面突然变得荒诞起来。更让人困惑的是"不得向北便溺"的戒律,难道天道运行的秘密就藏在方位与排泄的关系里?这些条文像一串加密的摩斯密码,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成了天书。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那些触目惊心的惩罚条款。"诵经咳嗽夺算三百""食蒜熏天尊减寿二年",这些数字带着冷冰冰的精确感,仿佛天道有台自动扣分的计算器。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偷吃供果怕被雷劈的战战兢兢,原来这种恐惧早被道藏写得明明白白。但转念又想,要是真按这些标准,现代人怕是早上刷个牙都能折寿半年。
那些繁复的斋醮仪轨尤其让人崩溃。升坛要踩多少步,叩齿须响几声,连焚香时手指的弯曲角度都有讲究。我对着镜子练习"三捻香"手势,活像个手脚不协调的提线木偶。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代隐士要躲进深山——在红尘里根本没法兼顾"过马路看红绿灯"和"步罡踏斗避凶星"啊。
偶尔也会在密密麻麻的戒律中发现闪光点。比如"见人争斗当作鹊鸣"的条款,让人想起小区里劝架的大妈们。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道教就发明了"发出奇怪声音打断冲突"的调解术。还有"夜卧常习五禽戏",这不就是当代打工人梦寐以求的养生闹钟吗?这些条文像埋在沙砾里的金粒,等着被现代眼光重新擦亮。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外卖小哥正按着喇叭飞驰而过。突然觉得我们和这本道经之间隔着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整个文明的断层。那些曾经维系着道门秩序的精密刻度,如今连投影都变得模糊不清。或许经文就像中药柜里发霉的龙骨,既不能当现代人的止痛片,可扔掉时又怕遗失了什么古老的基因密码。
"学道之人,当以济物利生为己任,积德累功,方得仙道可期。"
修道守戒,终得自在。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