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
琵琶记
高则诚

琵琶记

高则诚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此剧系据宋元旧篇改编而成。写蔡伯喈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丞相府招其为婿。蔡力辞不从,被迫与牛丞相女成婚。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自食糟糠。后因饥荒,二老亡故,五娘求乞进京寻夫。因得牛小姐相助,始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祭扫父母坟墓,以全忠全孝作结。剧中赵五娘形象颇为动人。京剧《赵五娘》本此。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击死”,高明反其意而求大团圆,变谴责为同情。此剧在明初影响甚大,人谓传奇之有《琵琶记》犹杂剧之有《西厢记》。有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数十种版本。又有一八四一年法文译本, 日本亦有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二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出版钱南扬校注本,末附《高明小传》。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4943
《琵琶记》号称经典,但实际读起来很别扭。主角赵五娘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贞节烈女,这种形象虚假得令人反感。故事情节刻意渲染苦难,只为突出她的道德崇高,显得做作不真实。蔡伯喈软弱无能,关键时刻总是逃避责任。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掩盖不了思想的腐朽,全篇都在宣扬压抑人性的封建道德。这样的作品被捧为杰作,实在难以理解。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1596
很长时间没有读过像《琵琶记》这样展现中国传统伦理的戏曲文本了。偶然在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教授推荐下接触到这部作品。 孝道是这部戏的核心主题。以前对孝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认为就是顺从父母。随着社会阅历增加,看到太多现代亲子关系的矛盾,有时候会怀疑传统孝道是否还适用。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发展,很多人选择远离家乡追求事业,孝道似乎成了阻碍个人发展的负担。 《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处境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为了尽孝放弃功名,这种选择在现代人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但深入来看,孝不只是简单的服从,而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赵五娘独自奉养公婆的行为,体现的是在困境中坚守承诺的品格。这些都不是愚孝,而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责任感。 那么孝道的现代意义是什么?不只是定期给父母打钱这种物质层面的尽孝。更重要的是在个人发展与传统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在职业选择时考虑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的因素,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保持与家人的情感联系。这种平衡需要智慧和担当,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琵琶记》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有其深刻内涵,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个人主义的标准来评判。好的文学作品总能引发我们对基本价值观的思考,尤其是在个人与家庭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9041
悲伤中藏着虚伪,善良里透着无奈。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991
《琵琶记》这部作品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它讲的是一对夫妻被迫分开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情节。男主角蔡伯喈为了功名抛弃妻子赵五娘,这种行为本身就让人反感。书中把这些行为包装成不得已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自私自利。 赵五娘在家的遭遇更是荒唐。她一个人照顾公婆,最后公婆饿死。这种情节设计只是为了突出她的悲惨,却忽略了现实的可能性。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可能让一个孝顺媳妇落到这种地步。故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却不去探讨人性的弱点。 蔡伯喈在京城过着好日子,完全忘了家里的妻子。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被作者轻描淡写地带过。更可笑的是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蔡伯喈娶了相府小姐,赵五娘还要去认这个丈夫。这种安排完全违背常理,只是为了满足封建道德的虚伪要求。 书中对女性的描写特别让人生气。赵五娘被塑造成逆来顺受的典型,她没有任何反抗意识。这种形象根本不是真实的女性,而是男性作者想象中的理想女性。整个故事都在宣扬一种畸形的价值观,要求女性无条件牺牲。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故事的结局。作恶的人没有得到惩罚,受苦的人还要继续受苦。这种处理方式完全是为封建制度辩护。它告诉人们要认命,不要反抗。这样的作品根本不能给人任何启发,只会让人感到压抑。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9489
说来好笑,三十五岁这年才第一次完整读完《琵琶记》。这部被捧为"南戏之祖"的作品,读完后竟像吞了只苍蝇,吐不出又咽不下。高则诚笔下那些华丽的辞藻,就像戏台上过分浓艳的脂粉,反倒衬得骨子里的虚伪愈发刺眼。 蔡伯喈这个人物简直让人如鲠在喉。中状元后那套"忠孝不能两全"的说辞,活像块遮羞布——既要当朝廷的忠臣,又要做孝子贤孙,最后倒成了全天下最委屈的苦主。最可笑的是他那番"辞婚辞官"的做派,明明在牛丞相府上锦衣玉食三年,倒像被绑架似的。这让我想起现代某些既要立牌坊又要当婊子的伪君子,古今果然一脉相承。 赵五娘的"贤惠"更是透着股血腥味。吃糠咽菜、罗裙包土,这些自虐式的孝行被写得如此诗意,仿佛苦难是女子必须佩戴的勋章。最荒诞的是她竟能背着公婆画像千里寻夫,这哪是人间故事,分明是精心设计的道德神话。元代文人笔下的"烈女",永远在完成某种殉道式的表演。 牛小姐的存在简直是对整个故事的嘲讽。这个工具人般的大家闺秀,莫名其妙就接受了共侍一夫的安排,还要帮着丈夫寻找前妻。这种违背人性的"大度",倒像是男权社会意淫出来的完美解决方案。高则诚怕不是把天下女子都当成了没有七情六欲的泥塑木雕。 全剧最真实的,反倒是张大公这个配角。他骂蔡伯喈"亏心短行"时,我几乎要站起来鼓掌。可惜这样的清醒时刻太少,很快又被淹没在"全忠全孝"的虚伪颂歌里。这出戏就像碗掺了沙子的糖水,甜得发腻,却硌得人牙疼。 说来讽刺,这部戏越是强调"子孝共妻贤",越暴露了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些被历代文人盛赞的"伦理典范",仔细想来不过是把活人钉死在道德十字架上的华丽借口。当我们在剧场为赵五娘抹泪时,可曾想过这眼泪里,有多少是对真实人性的背叛?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