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西夏书事
西夏书事
吴广成

西夏书事

吴广成  

西夏编年体史书。吴广成撰。清道光五年(1825)小岘山房初镌,其后有1935年北平文奎影印本。吴广成,字西斋,江苏青浦人。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生治史,精于史学,用10年功夫撰写成本书。其撰述尚有《廿二史金石考异》、《明史纪事本末补》、《历朝名臣纪略》、《明遗杂记》等。本书凡42卷,约30万言。广泛搜集唐、宋、辽、金、元诸史,宋人著作、文集及稗官野史中有关党项及西夏史料,采用《通鉴纲目》编年体,参证排比成书。收集唐、宋、辽、金诸史及文集、野史等资料,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唐中和元年(881)拓拔思恭占据绥银,下至宋绍定四年(1231)西夏亡后其故臣王立之及部分遗民入金止,共300余年西夏的大事。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68489
合上《西夏书事》的最后一页,竟不知该作何感想。这部记载党项兴衰的史书,像一片笼罩在迷雾中的戈壁,看似轮廓分明,细看却总觉少了些关键的路标。吴广成用力颇勤,将零散史料缀成脉络,可那些被风沙侵蚀的细节,终究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王朝面容。我常想,若说《辽史》是简陋的素描,《西夏书事》更像一幅褪色的壁画——色彩犹在,却总叫人怀疑画师是否漏掉了最重要的那笔朱砂。 最困惑处在于,这部书既非官修正史,又不像野史那般恣肆,反而透着几分古怪的克制。吴广成似乎刻意回避对李元昊的评判,那些惊心动魄的宫廷密谋,在笔下竟成了平淡的公文往来。这般写法,究竟是不敢置喙,还是史料本就残缺?倒是他记录西夏文字创制过程时,忽然冒出几分鲜活气,让我想起敦煌洞窟里那些戴着毡帽的供养人画像。 说来惭愧,读时总忍不住拿它与《宋史》对照。宋人笔下的西夏如同妖魔,可在这本书里,连战争都显得过于彬彬有礼。或许史家都难逃时代的镜子,吴广成生活在清代,对异族政权的描摹,终究隔着一层说不清的纱。那些被风卷走的驼铃声,到底没能真正钻进纸页中来。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2665
在西夏的历史记载中,"骆驼"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驼铃声响彻天际"这是《西夏书事》中描写边境贸易的场景。骆驼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西夏人赖以生存的伙伴。它们驮着货物穿越沙漠,连接着东西方的商路。这个形象代表了西夏人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坚韧。 骆驼的蹄印深深印在沙漠里,就像西夏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刻意留下的,而是生活本身造就的。西夏人随着骆驼的足迹迁徙,寻找水源和草场。这种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和文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背后,是西夏将士骑着骆驼出征的画面。骆驼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战场上的战友。它们和主人一起经历风沙,一起面对敌人。 读《西夏书事》时,这些关于骆驼的记载特别打动人。它们让我们看到西夏人真实的生活状态。骆驼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民族最本质的特点。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4634
"西夏之兴亡,非独其一国之事,乃天下之势所系也。"《西夏书事》以深邃的史家眼光,勾勒出这个神秘王朝两百年的辉煌与寂灭,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夹缝中窥见一个文明的完整生命轨迹。作者既忠实于浩瀚的史料,又妙笔勾勒出党项人的铁血与柔情,使这部史学著作既具金石之坚,又含兰芷之芳。书中对李元昊"悍雄猜忍"性格的传神刻画,对谅祚时期宫廷权谋的抽丝剥茧,无不展现出史笔如刀的功力。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突破中原正统史观的樊篱,以平等视角审视这个消失的王朝,在戈壁黄沙中为我们打捞起西夏文明的星火,让嵬名氏的王冠重新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下。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976
读《西夏书事》,恍若荒野独行。史笔如刀,偏又模糊不清;往事如烟,似在眼前飘散。想那党项人纵横大漠,最后竟湮没于风沙。我辈读史,究竟为寻求什么?是兴衰之道,还是无常之理?正读似悟,反读更惑。盛世可读以警醒,乱世可读以叹息。能解者自有倚天屠龙之志,不解者徒增沧桑之感。历史如迷途,我们不过是迷途中的行者罢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5156
纵观西夏之兴衰,其治国方略与军事韬略皆有可鉴之处。元昊立国,非徒恃武力,更重文教,设蕃汉二院,创西夏文字,使党项之民得沐文明之光。其用兵如神,三败宋师,然亦知止,终与宋辽鼎立。读西夏书事,不禁感叹:小国之存亡,不在疆域之广狭,而在谋略之高下。细察西夏诸主,或崇佛重文,或尚武强兵,皆能因时制宜。其与宋辽周旋,以弱抗强,以智取胜,令人击节。而今观之,西夏虽亡,然其立国精神与生存智慧,犹可为后世法。读此书,不惟知史,更可悟处世之道。小国如此,人生亦然,当以智谋为剑,以文化为盾,方能在纷乱之世立足。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