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翻开《尚书》的那一刻,我就被扑面而来的陈腐气息呛得咳嗽。那些所谓"圣王之道"的训诫,活像一锅煮了三千年的隔夜粥,黏腻得让人反胃。尧舜禹汤的台词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每句都在重复"敬天""明德""爱民"的车轱辘话,听得我耳朵起茧。
最可笑的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誓言。成汤伐桀时说什么"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周武王伐纣又来个"行天之罚",造反就造反,偏要扯块天命当遮羞布。我看这《尚书》倒像是本造反教科书,教会后人怎么把弑君篡位包装成正大光明。那些跪着读《尚书》的儒生们,怕是没注意到书缝里渗着的血腥味。
所谓"洪范九畴"更像是个精心设计的统治工具。把天人感应说得活灵活现,地震洪水都要扯到帝王德行,这不就是最早的PUA话术吗?更别提那些没完没了的祭祀规矩,杀多少头牛、用几尺帛,写得比菜市场账本还琐碎。我怀疑编书的史官要不是患有强迫症,就是存心要用这些繁文缛节逼疯后人。
读着读着忽然明白,为什么秦始皇要烧掉这些玩意。这些竹简上刻着的根本不是治国智慧,而是统治阶级的焦虑症病历。每篇都在声嘶力竭地重复:"你们要听话!要守规矩!"可翻遍全书也找不出半句人话,通篇都是神神叨叨的恐吓。连"民为邦本"这种漂亮话,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的威胁。
最讽刺的是《尚书》里那些被反复歌颂的圣王。尧舜禅让说得天花乱坠,可现实里哪个帝王真舍得让位?这套虚伪的道德表演,后来被王莽、曹丕们学了个十成十。我倒觉得该给《尚书》改名叫《伪君子养成手册》,毕竟连司马懿这种老狐狸都是读着它长大的。
合上书页时,指甲缝里都沾满了灰尘。这些发霉的训诫早该和青铜器一起埋进土里,而不是继续毒害现代人的脑子。偶尔在故宫看见游客对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匾额拍照,我总想冲上去告诉他们:别被这些漂亮话骗了,写这话的人坟头草都换过三千茬了。
翻开《尚书》那泛黄的竹简,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青铜编钟的余韵。这部中国最古老的政事文献汇编,记录着从尧舜到秦穆公的治国箴言,每一篇都浸透着先民对天命的敬畏与对人事的思考。那些刻在甲骨与青铜器上的文字,至今仍在向我们传递着上古政治文明的密码。
从《尧典》中"克明俊德"的禅让政治,到《汤誓》里"时日曷丧"的革命宣言;从《盘庚》三篇的迁都训诂,到《牧誓》中"牝鸡司晨"的伐纣檄文。这些文字背后,藏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政体演变轨迹。最令人唏嘘的是,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参透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统治哲学。《五子之歌》里"民惟邦本"的呐喊,比孟子的民本思想早了整整八百年。可叹的是,后世帝王将《尚书》供于庙堂,却把其中最精髓的民本思想束之高阁。
那些金声玉振的古老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周公在《无逸》中告诫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分明看见了后世帝王沉溺酒色的影子;《秦誓》里秦穆公痛陈"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活脱脱是历代统治者人才焦虑的写照。最耐人寻味的是《洪范》九畴,箕子向武王传授的治国大法,竟暗合现代系统论思想。其中"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维,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早了二十多个世纪。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尚书》本身就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秦始皇焚书时,济南伏生将《尚书》藏于壁中,待到汉文帝时已残损大半。今古文之争绵延千年,伪《孔传》混入经典,欧阳修、朱熹等大家竟都难辨真伪。这让我想起《尚书》里的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连圣贤经典都难逃被篡改的命运,何况世间其他?
尤为感慨的是《尚书》呈现的多元政治智慧。在《吕刑》中可见严刑峻法的法家雏形,在《皋陶谟》又能读到"知人则哲"的儒家先声。《禹贡》里的九州区划展现着科学精神,而《甘誓》中的"天命"观又透着神秘主义色彩。这种思想的丰富性,恰如顾炎武所言:"《尚书》者,王道之原,而百家之说所自出也。"可惜汉武帝以后,这种多元共生的思想生态逐渐被单一意识形态取代。
当我读到《微子》篇中"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的悲怆之问时,忽然明白孔子为何将《尚书》列为六经之首。这些文字不仅是治国方略,更是一部民族的精神自传。其中"允执厥中"的中道思想,"与治同道"的务实精神,"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钱穆先生说读《尚书》要"如亲见古人面目",诚哉斯言!那些刻在竹简上的文字,至今仍在与我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掩卷沉思,忽然懂得为什么韩愈要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这些佶屈聱牙的文字里,藏着华夏文明最原始的智慧密码。从《尧典》到《文侯之命》,十八篇文字勾勒出中国政治文明的童年模样。而今人读《尚书》,就像在青铜器上辨认斑驳的铭文,既需要学识的积淀,更需要心灵的共鸣。那些关于治乱兴衰的古老训诫,历经三千年风雨,依然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扉。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30岁的我才第一次认真读完《尚书》。我没想到这本古老的书会带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书里的文字很简单,但每个字都很有分量。读的时候能感受到古人写这些文字时的慎重。
小时候我觉得《尚书》很难懂,现在才明白是因为那时候的我读不懂这么深刻的内容。这本书记录了上古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治国道理。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的智慧到现在都很有用。
书中的很多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他花了十三年时间治理洪水,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没进去。这种奉献精神让人感动。还有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他为了国家稳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人物之所以能被记住,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高尚的品质。
《尚书》里记载的很多治国理念也很值得思考。比如"民惟邦本"这句话,说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还有"克明峻德"强调修养品德的重要性。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都很深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如果现在的领导者也能像书中的圣王一样该多好。比如尧舜禅让的故事,他们选择贤能的人来接班,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种以天下为公的精神特别可贵。
书中的一些告诫也很有现实意义。比如"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句话,警告人们不要沉迷享乐。还有"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格言,到现在都很有道理。
读完《尚书》后,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时代变了,但人性没变,书中的很多道理依然适用。这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
不少人抱怨《尚书》难读,觉得文字拗口晦涩。其实问题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准备不足。《尚书》本来就是几千年前的口语记录,相当于当时的白话文。既然是白话文,自然夹杂大量古代河北地区的方言土话。现代人读不懂很正常,就像让一个北京人去听闽南话广播。
读先秦典籍需要掌握基本的小学知识,至少要懂《尔雅》。章太炎说得明白,《尚书》里的《盘庚》《洛诰》在当时不过是普通公告文书。现在觉得难懂,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当时的白话。汉代人早就指出,《尚书》就是大白话。《汉书》里说读《尚书》要用《尔雅》,因为《尔雅》就是解释当时方言的工具书。
殷商建都黄河北边,周朝定都陕西,用的都是北方土话。这些方言变化太大,现代人当然读不懂。可笑的是,很多人不去学基础的字义训诂,反倒责怪古籍太难。这就好比不学英语却抱怨莎士比亚原著看不懂,完全是本末倒置。
现在不少所谓国学爱好者,连最基本的文字学常识都没有,就敢妄评古籍。他们既不肯下功夫学《尔雅》,又不愿查考方言演变,只会抱怨古人写得太深奥。这种态度实在令人失望。要读懂《尚书》,就得老老实实从语言文字入手,没有捷径可走。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