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托尔斯泰在这本书里把历史进程和个体命运强行捆绑在一起。他把战争的宏大叙事归于拿破仑,把生活的琐碎细节归于安德烈。这样的安排显得很刻意。《战争与和平》想通过普通人的遭遇来证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这个逻辑站不住脚。 托尔斯泰认为历史规律比个人选择更重要。他把皮埃尔塑造成一个不断寻找人生意义的角色,把娜塔莎写成被命运摆布的玩偶。这种写法很机械。在描写战争时,他强调的是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完全忽略了士兵们的真实感受。 书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对女性的描写。所有女性角色都缺乏自主性,要么等着被求婚,要么忙着生孩子。娜塔莎从天真少女变成生育机器的转变尤其让人不舒服。托尔斯泰似乎认为这就是女性的宿命。 书中关于贵族生活的描写也很虚假。那些没完没了的舞会和宴会,看起来就像在给农奴制涂脂抹粉。托尔斯泰嘴上批判贵族,笔下却在美化他们的生活。这种矛盾让整本书显得很虚伪。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红与黑
红与黑
红与黑
司汤达  著
该小说讲述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们的秘密恋情被市长知道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一心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出人头地。因为院长主教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离开神学院去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他非同寻常的才能与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于是与玛特尔小姐恋爱,于连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此时侯爵收到德·瑞那尔夫人被迫誊写的一封揭发信,于连的梦想破灭。他到了维立叶尔的教堂向德·瑞那尔夫人开了两枪。于连被捕入狱。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得知原委,于连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尔夫人。于连被判死刑,他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德·瑞那尔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1]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