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史
知书房
墨史
陆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1
发表书评
大多数人读《墨史》会关注制墨工艺的演变,但我更在意元代文人陆友记录这些技术细节的动机。他身处战乱年代,却能静心整理墨工名录与配方,这种对文化的执着令人敬佩。书中提到的"李廷珪墨"等案例,表面是技术传承,实则暗含士人对文明延续的焦虑。在朝代更迭之际,连制墨这种小事都被赋予保存文脉的意义,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现象。读者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
在整理书房时翻到陆友的《墨史》,发现这部元代著作竟能如此系统地梳理制墨工艺。作者用十年时间收集历代墨工事迹,从韦诞到李廷珪,记录制墨原料和工艺演变。我从事文房收藏五年,看完才明白自己以前对墨的认知太浅。书中详细记载松烟、油烟的不同用法,还有胶法、捣杵次数的讲究。现代人用墨只求便利,却不知古人制一方墨要耗费多少心力。陆友的记述很严谨,每条记载都注明出处。我意识到自己收藏的几锭老墨可能被低估了。制墨这门手艺现在几乎失传了,连专业做墨的匠人都难找。书中那些讲究的工艺,今天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
翻完这本《墨史》,心里忽然就静下来了。像是午后坐在老茶馆里,听一位智者不紧不慢地讲着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道理。陆友笔下的墨工们,何尝不是在用一生诠释着什么叫做"匠人之道"。
看着书中那些制墨大家的故事,总想起外公的紫砂壶。他常说"三分手艺,七分守艺",现在才懂这话里藏着多少光阴的重量。古人制墨要"採松烟,三载方成",和我们这个快销时代比起来,简直就是两种活法。但奇怪的是,越是读这些慢工出细活的故事,心里反而越透亮。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墨工对待失败的态度。一窑墨锭炼坏了,他们只说"火候未到"。这四个字放在今天,简直是一剂清凉散。我们总是急着要结果,却忘了有些事就像墨锭的阴干,非得经年累月不可。书里说宋代李廷珪制墨,"胶欲其清,烟欲其细",光是选料就要耗去半载光阴——这般专注,现在怕是难寻了。
读到明代制墨家方于鲁的故事特别有感触。他落魄时在寺庙抄经换墨,发达后却建"墨庄"广结善缘。这不正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吗?墨锭黝黑,人心却要透亮。就像书里那些老师傅传艺,从来不留一手,反而怕徒弟学不会。这种气度,比什么秘方都珍贵。
合上书时,墨香犹在。突然明白古人为什么把"墨"与"默"相通——最好的修行,原来都在那些不言不语的坚持里。我们总在追逐新鲜玩意儿,却忘了最恒久的东西,往往就藏在这些老手艺的褶皱中。下次心烦时,大概又会翻开这本书,就像拜访一位不会说漂亮话,但句句都能点醒你的老朋友。
研墨之道,读此即通。
古人制墨讲究精工细作,追求笔墨之妙。今人制墨只图速成,贪多求快。古人制墨如韦诞、李廷珪,选料必精,工序必严,一方墨可传百年不坏。今人制墨粗制滥造,墨色暗淡,遇水即化,毫无古法可言。
古人用墨讲究意境,一笔一画皆含深意。王羲之写兰亭,墨色浓淡相宜,字字如生。今人用墨只为应付,字迹潦草,毫无章法。古人惜墨如金,一方好墨可抵千金。今人挥霍无度,再好的墨也当寻常物件使。
陆友先生写《墨史》,将千年制墨之法尽数道来。书中说韦诞制墨,必选上等松烟,配以珍珠、麝香,经年累月方可成墨。又说李廷珪制墨,必在冬日取水,夏日和胶,工序一丝不苟。这些古法今人多已遗忘,实在可惜。
书中还记载各地墨工技艺。歙墨坚润,易水墨清透,每一处都有独到之处。今人制墨不分地域,千篇一律,早就失了地方特色。古法制墨讲究天时地利,今人制墨只图方便,哪管这些规矩。
读《墨史》最让人感慨的是古人对墨的敬重。一方好墨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耗时数年才能制成。今人哪还有这等耐心,巴不得今天下单明天到货。古人在墨上倾注心血,今人在墨上只看到商品价值。
书中详细记载了历代名墨的特征。澄心堂墨坚如玉,文府墨色如漆,每一款都有独特之处。今人制墨哪还讲究这些,机器一开,要多少有多少。古人对墨的研究细致入微,今人对墨的了解恐怕只剩下包装上的价格标签。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