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知书房
庄子
庄周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一篇篇读完《庄子》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觉得心里特别安静。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庄子能和老子并称了。要说先秦诸子的代表作,《庄子》比《老子》更丰富些。庄子讲道理的方式很特别,他总用故事来说话。书里的每个寓言都让人想很久。庄子的思想很自由,读着读着就觉得心胸开阔了。我不太喜欢那些太玄的话,但庄子讲的故事我都记得很清楚。他写大鹏鸟,写庖丁解牛,这些故事都特别生动。庄子说话很直接,不绕弯子,这点我很喜欢。他批评儒家也很痛快,不遮遮掩掩。《庄子》里有些话我现在还不太懂,但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庄子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点特别厉害。他写的东西到现在都不过时。
逍遥乎寝卧其下
《庄子》一书,分内、外、杂三篇,内七篇多出庄周手笔,外杂则后学辑录,然不掩其哲思之精妙。庄子以寓言明道,恢诡谲怪,若鲲鹏之变,庖丁解牛,皆超然物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文汪洋恣肆,想象奇绝,而理趣深邃,非寻常可比。至于齐物逍遥之旨,尤能破除执见,启人心智。世人或谓其近于虚无,实乃大智若愚,非深于道者不能知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濠梁之上,鱼乐之辩犹在耳畔;漆园之中,蝶梦之思已越千年。庄周笔下的世界,总是这般亦真亦幻,在鲲鹏展翅的阴影里藏着整个宇宙的呼吸。那些看似荒诞的寓言,实则是刺破现实帷幕的利刃,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战国硝烟里,庄周独坐濮水之畔。楚王派来的大夫捧着相位印信站在身后,他却持竿不顾,宁愿做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的乌龟。这般惊世骇俗的选择,恰似其思想中最为锋利的矛——它刺穿了世俗价值织就的罗网,让"有用"与"无用"的界定在寓言中土崩瓦解。大樗树因"无用"得享天年,葫芦因"过大"终成浮舟,那些被常人摒弃的"缺陷",在庄周眼中反倒是通向逍遥的锁钥。
当惠施担忧"人故无情"时,庄周却在鼓盆而歌。生死如昼夜交替的洞见,消解了人类对永恒的执念。骷髅枕臂而眠的梦境,打破了阳世与冥界的界限。这种将生命置于宇宙尺度下的观照,让个体存在的焦虑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顿悟中烟消云散。今日重读这些文字,仍能感受到其中勃发的生命力——不是对抗死亡的蛮力,而是与造化同游的从容。
《庄子》三十三篇如同三十三面棱镜,每道折射的光都指向同一个真相:人间世种种桎梏,皆源于对"成心"的执着。庖丁解牛时"以神遇不以目视"的自由,佝偻丈人承蜩时"犹掇之也"的专注,都在启示着破除认知枷锁的可能。当我们放下"非此即彼"的分别心,混沌凿七窍而死的悲剧才不会在精神世界重演。这种对绝对理性的警惕,在科技昌明的当下反而显出先知般的预见性。
而今人读《庄子》,常陷入两种迷障:或将其简化为消极避世的借口,或将其玄妙化作谈资。实则书中"与时俱化"的智慧,恰是最积极的处世之道。就像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的寓言,看似描写局限,实则在局限中见出生命的张扬。庄周梦醒时分的惘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多重可能性的确认。
濮水早已干涸,但那条拒绝上钩的鱼仍在每个时代的水波中游弋。当我们被世俗价值的渔网困住时,总能在《庄子》中找到那把"无用之用"的剪刀。两千年前的月光穿过文字照在今人身上,依然清凉如许——这或许就是伟大思想最动人的特质:它永远新鲜,永远能唤醒我们内心那个"栩栩然蝴蝶也"的自我。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