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

王弼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三国魏王弼著。关于本书的版本流传及考证情况,王维诚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载《老子》王弼注二卷。叙录谓弼又作《老子指略》一卷。今王弼《老子注》现存,其《老子指略》则亡。查《旧唐书·经籍志》载《老子指例略》二卷,不著撰人。然《唐书·艺文志》则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可知旧志《老子指例略》二卷当即王弼所撰。此后则《宋史·艺文志》载《道德略归》一卷。宋濂《子略》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郑樵《通志艺文略》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又晁氏《郡斋读书志》载《老子略论》一卷,注云,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详察上列《旧唐书·经籍志》以下六家著录王弼之书,书名不全同,卷数亦或异,然无一家同时著录二书名者。窃疑各家所载,皆即《释文》叙录所称《老子指略》一书”(《魏王弼撰〈老子指略〉佚文之发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7卷第3期)。王弼对《老子》的看法是:“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老子指略》)。从这一见解出发,他把老子的“有生于无”的思想发展成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更多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978
王弼解老独辟蹊径,却失之玄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4645
将王弼的《老子指略》与《周易》的变通哲学对照着读,会发现其中藏着中国思想史上最精妙的辩证法游戏。这位早慧的玄学大师用注解《道德经》的方式,实则完成了对先秦形而上学的创造性转化。当他说"崇本息末"时,不是在简单否定现象世界,而是在揭示某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就像《周易》六爻的变动不居,表象的纷繁复杂最终都要回归到那个寂然不动的太极。 王弼解"无"字最见功力。常人总把"无"理解为空洞,他却看出这是生成万有的玄牝之门。这种思维与《系辞传》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暗合。我常觉得,他笔下的"无"更像是某种能量场的初始状态,如同量子真空涨落般蕴含着无限可能。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里提到的量子场论,与王弼的玄思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欣赏他对"言意之辨"的处理。当他说"得意忘言"时,实际上构建了比《周易》象数体系更精微的认知模型。卦爻符号终究要指向符号背后的义理,就像程序员都明白代码只是实现逻辑的工具。这种思维在魏晋那个注经时代堪称革命,让僵化的经学阐释突然拥有了柏拉图洞穴喻般的哲学深度。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对"自然"概念的诠释。不同于汉代宇宙论的生硬比附,王弼的"自然"始终保持着《周易》"变通配四时"的灵动特质。我读《指略》时总联想到分形几何——大道至简的法则能衍生出无穷丰富的形态。这种思维在当代复杂系统科学中居然能找到诸多印证,比如自组织现象中的"简单规则产生复杂行为"。 王弼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与《周易》的阴阳消长完美融合,创造出中国哲学史上最优雅的形而上学舞蹈。当现代人困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时,这种"执一统众"的玄思反而显现出惊人的现代性。就像量子纠缠现象暗示的:看似对立的事物,或许本就是同一实在的不同显现。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1252
玄旨精微,得之本根,斯为至道。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

@《老子指略》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