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庾子山集
知书房
庾子山集
庾信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读完《庾子山集》,一时不知如何评价。只觉得读完后心里很平静。这本书能看出庾信在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地位。他的诗赋既有南朝绮丽的一面,又有北朝刚健的气息。他的作品比同时代文人更厚重。
庾信早年在梁朝,后来到了北朝。这种经历让他的风格很独特。他写景细致,但不过分雕琢。他用典多,但不显得堆砌。他的骈文对仗工整,但读起来不觉得刻意。他的《哀江南赋》最出名,确实写得好。
庾信喜欢用典故。这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觉得他用典不算太艰深。他的语言风格偏文雅,但不古怪。他写个人遭遇时很真诚,不虚伪。他晚年作品更沉郁,但不过分伤感。
《庾子山集》保存得比较完整。这比很多南北朝文人的作品幸运。庾信经历了朝代更替,但他没有刻意回避这些事。这点很难得。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读后,才懂古人,可惜太晚。
读完《庾子山集》,一时竟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感受。那种在华丽辞藻背后触摸到的孤绝与苍凉,让人掩卷后仍久久不能释怀。庾信作为南北朝文风的集大成者,确实当得起"徐庾体"的盛名。若论骈文造诣,他比徐陵更见功力,尤其在用典与声律的把握上,可谓登峰造极。
细读他的《哀江南赋》,会惊异于那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熔为一炉的笔力。他写"将军一去,大树飘零"时的克制,反而比直抒胸臆更令人心碎。我特别欣赏他能在工整的骈俪中暗藏跌宕的情感节奏,这种技巧后来者鲜能企及。不过必须承认,有些应制之作确实显得过于雕琢,失了真性情。
作为由南入北的文人,庾信在保持南朝绮丽文风的同时,又融入了北方的刚健之气。这种独特的融合造就了他后期作品的特殊魅力。相较而言,我更喜欢他流落北方后的作品,那些文字里既有对故国的魂牵梦萦,又有对新环境的复杂感受,比早期纯粹的宫廷文学深刻得多。他的用典常被诟病晦涩,但若细究,会发现每个典故都恰如其分地服务于情感表达。这种"以才学为诗"的写法,倒为后世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开了先河。
从《庾子山集》中读来,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体会到南北朝文人的复杂心境。庾信的作品既有宫廷文学的精致,又有乱世文人的苍凉。他的赋体文章形式严谨,但字里行间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哀江南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南北分裂,文人处境艰难。庾信先在南朝为官,后被留北朝,这种经历使他作品充满身世之感。他的骈文讲究对仗,但内容并不空洞。比如描写战乱后的景象,既有文学美感,又包含真实情感。
读他的作品,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心态。他们既要维持文学传统,又要面对现实困境。这种张力使庾信的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通过他的文字,可以了解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读庾信,痛到说不出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