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出师表
出师表
诸葛亮

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蜀诸葛亮著。诸葛亮出师征魏,以图中原,出师前上表于后主刘禅。表凡二上,故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之谓。《前出师表》,劝诫后主发扬“先帝遗德”,用贤纳谏,刑赏无私,“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宫中营中之事做了周密安排,反映了他无限的内顾之忧。《后出师表》,分析伐魏弱不胜敌,“然不伐贼王业亦亡”的危难形势,力陈“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道理。表中有“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前表亦有“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尽忠报国的赤诚之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23147
我读《出师表》时总有种复杂的情绪,这篇被历代奉为忠臣典范的文章,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面映照古今价值观差异的镜子。诸葛亮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奠定了全文悲壮的基调,但细想之下,这种将个人命运完全系于君主一身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引起共鸣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追忆先帝知遇之恩、分析当前天下形势、交代朝廷人事安排。诸葛亮反复强调"报先帝"、"忠陛下",这种忠诚至上的价值观固然令人动容,却也让人不禁思考:一个人是否应该将全部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效忠某个人身上?我欣赏他的忠诚,但更欣赏他在忠诚之外展现出的治国才能。文中"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方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处世哲学,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薄弱,却依然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气概,超越了时代局限。但换个角度看,这种近乎自我牺牲的忠诚,是否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精神的某种局限?我们今天推崇的是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 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不宜妄自菲薄"、"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确实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管理智慧。但诸葛亮将北伐称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将个人价值完全依附于君主意志,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悲哀。现代人更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效死。 我特别注意到文中反复出现的"先帝"一词,竟达十三次之多。这种对逝去君主的执念,既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忠君思想,也暴露了人格独立的缺失。相比之下,文中关于"斟酌损益"、"优劣得所"等务实建议,反而更显可贵。这些治国理政的具体方略,剥离了忠君的外壳后,依然对现代管理有着启发意义。 《出师表》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不济,却依然选择"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这种悲剧英雄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但也不免让人思考:当忠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否反而会阻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今天我们在职场中,既要学习诸葛亮的敬业精神,也要避免陷入盲目效忠的迷思。 文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结尾,将忠臣形象推向了极致。这种情感的真挚毋庸置疑,但现代读者可能会问:除了忠君,一个人的生命是否还应该有其他支点?诸葛亮在文中展现的治国才能和战略眼光,其实比他标榜的忠诚更值得后人学习。 重读《出师表》,我既为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古典情怀所感动,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必将命运完全寄托于他人的时代。诸葛亮若生在今日,或许会明白:真正的忠诚不是对某个人的无条件服从,而是对真理、对事业、对自我价值的坚守。这篇文章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宣扬的忠君思想,而在于它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个有血有肉、既智慧又执着的诸葛亮形象。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166
说来有些惶惑,在而立之年重读《出师表》,竟比少年时更觉茫然。这篇被历代奉为忠臣典范的表文,字里行间透着的究竟是赤胆忠心,还是某种更深沉的无奈?我捧着泛黄的书页,突然发现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背后,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丞相的笔调如此恳切,却又如此沉重。"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开篇,像一记闷锤敲在心头。但细想之下,这份沉重里是否带着对命运的质问?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姿态固然令人肃然起敬,可这份执着里,是否也掺杂着对蜀汉命运的清醒认知?我常想,若他真如民间传说那般神机妙算,又怎会看不出北伐的渺茫希望? 最令人困惑的是那些反复出现的"宜"与"不宜"。当丞相事无巨细地嘱咐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时,字字诚恳的背后,是否暗含着对刘禅能力的怀疑?那些近乎琐碎的政务指导,读来不像臣子对君王的进言,倒像师长对稚子的训诫。这样的君臣关系,本身就透着某种悲凉的违和感。 "临表涕零"四个字最是戳心。我一直好奇,诸葛亮伏案书写时落下的眼泪,究竟为谁而流?是为先帝的知遇之恩?为蜀汉的飘摇国运?还是为自己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的宿命?这份眼泪里的复杂滋味,或许连丞相自己也说不清楚。 最吊诡的是,当我们盛赞《出师表》的忠诚时,是否忽略了文中那份近乎悲壮的固执?北伐大业就像一场注定的败局,可诸葛亮偏偏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固然崇高,但若换个角度想,这是否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用尽忠职守来回避面对败局的事实? 夜深重读,我突然觉得《出师表》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想看的东西:忠臣看到气节,文人看到风骨,政治家看到谋略。而我只看到一个人在命运漩涡中的挣扎——明知前路是悬崖,却还要整装前行。这份困惑,或许才是《出师表》留给后人最真实的遗产。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2148
从开始到结束看了两遍《出师表》,总共花了两天时间。文章开篇看似慷慨激昂,实际上不过是重复劝诫的老套话。中间部分列举先帝功绩,更像是在为自己表功。最后一段的忠心表白,读起来总觉得有点刻意。诸葛亮号称智谋过人,但这份奏章写得实在太过直白,缺乏深意。有人说这是千古名篇,我却觉得不过是普通公文。文字平铺直叙,既没有精妙构思,也不见深刻见解。癸卯夏日记于沪上。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7119
当你踌躇满志时,诸葛亮告诉你:"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当你畏首畏尾时,他提醒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当你困顿迷茫时,他指点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当你为琐事所扰时,他警示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篇千古名表,字字如金。读《出师表》,总能感受到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丞相为何要如此苦口婆心地叮嘱一个年轻的君主?或许,这正是诸葛亮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明知前路艰险,仍要拼尽全力。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每次读来都让我眼眶发热。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总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而《出师表》教会我们:责任当前,唯有担当。 最令人动容的是,通篇没有一句抱怨,字里行间都是担当与期许。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会想起那句"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即便才智有限,也要竭尽全力。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7014
《出师表》中反复出现"先帝"这个称呼。诸葛亮在表文开头就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全文共十三次提及"先帝"。这个称谓不仅体现君臣关系,更承载着诸葛亮对刘备的深厚情感与政治承诺。从"先帝不以臣卑鄙"到"先帝知臣谨慎",这些表述展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伦理:既是对逝去君主的追念,也是对当下君主的规劝。 文中多次出现的"忠"字值得注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将"报"与"忠"并提,说明诸葛亮眼中的忠诚包含双重含义:既要报答先主知遇之恩,又要履行对后主的辅佐之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正是这种忠诚观的具体体现。 《出师表》的语言风格平实而有力。诸葛亮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这样简洁的陈述句说明北伐条件,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这样的祈使句表达决心。全文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千钧。这种表达方式与诸葛亮务实谨慎的性格相符,也符合表文的实用文体特征。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