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杨赋
知书房
长杨赋
杨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废话连篇竟成赋
这篇赋讲的是汉成帝打猎的事。开头写长杨宫的壮丽景象。然后写皇帝出猎的场面。士兵们排开阵势,旌旗飘扬。接着写打猎的过程。战马奔驰,弓箭齐发。最后写狩猎结束后的景象。
赋中把打猎写得很有气势。既表现了皇帝的威严,也展示了军队的实力。整个过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可以看出当时汉朝的强盛。打猎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军事训练。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这篇赋用词准确,描写细致。虽然没有直接说教,但能让人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这种写法很巧妙。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扬雄的《长杨赋》表面赞颂汉成帝狩猎之盛,实则暗藏讽谏锋芒。这位以"沉博绝丽"著称的辞赋家,将雄浑的笔力化作绵里藏针的艺术——你看那夸饰的狩猎场面愈是恢宏,愈衬出帝王耽于游猎的荒唐。尤妙在结尾处突然转入劝诫,犹如侠客收起锋芒后的循循善诱。这般"劝百讽一"的手法,比直谏更显功力,也更深沉痛切。西汉大赋至此,已从司马相如的华丽铺陈,蜕变为更具现实关怀的文人风骨。
读完《长杨赋》,总觉扬雄在这篇赋作中用力过猛,那些铺天盖地的排比句和华丽的辞藻,像极了宴席上堆叠的珍馐,看着丰盛,却让人无从下箸。他写天子狩猎的场面何等恢宏,羽骑骈罗,车徒竞逐,可这些浮夸的描写背后,究竟藏着几分真实?那些被驱赶围猎的野兽,在赋中化作天子威仪的陪衬,它们的恐惧与挣扎,竟被一笔带过。
赋中反复强调此乃"示强于戎狄"之举,可我实在怀疑:以杀戮彰显威仪,与蛮夷何异?尤其读到"发五柞之官,具羽林之士"那段,字里行间尽是血腥气。扬雄将残酷的狩猎美化成"顺天道而杀伐",这般粉饰,倒让人想起当今某些文人为权势者歌功颂德的嘴脸。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些刻意雕琢的典故堆砌。写猛虎必引《周易》,述猎犬定用《周礼》,仿佛不如此便显不出学问。殊不知真正的文章筋骨,当在思想而非辞藻。那些设虡置虞的繁琐礼仪描写,更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读来但觉矫揉造作。
通篇看下来,这不过是一篇精心包装的御用文章。扬雄本当如他自诩的那般"依经立义",却终究逃不过为帝王唱赞歌的宿命。那些华丽辞章下,我分明看见一个文人蜷缩在权力阴影里,用夸张的笔触掩饰思想的苍白。这样的赋作,纵能一时取悦君王,又怎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杨雄作《长杨赋》,铺排夸饰,极尽能事,然细读之下,未免虚张声势。其文辞虽富丽,却如堆砌锦绣,徒具华表而少筋骨;铺写田猎之盛,天子之威,看似雄浑,实则流于表面。尤其"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隅"等句,刻意追求气势,反失自然之趣。赋中频用"于是"勾连文意,结构呆板,缺乏灵动。考其用典,多取《诗经》《尚书》陈言,鲜有新意,且好为艰深之语,如"铤险躁"之类,殊非达诂。若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二赋对读,更觉其模拟痕迹过重,未能自成格调。后世学者多赞其"劝百讽一",然讽谏之意隐晦至此,几不可辨,恐非赋体正格。读此类逞才之作,当以冷眼观其藻饰,方不为浮辞所惑。建议参看班固《两都赋》,较之更见深稳。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