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道德经古本篇
道德经古本篇

道德经古本篇

老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经名:道德经古本篇。唐傅奕校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更多
书评  · 6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7499
许多读者初阅《道德经古本篇》,便觉其玄之又玄,文辞古奥,难以索解。其实此般困惑,大抵源于今人与古人的隔阂。老聃著书时,不过以当时之白话述其哲理,何曾刻意雕琢文字?惜乎时移世易,那些本属寻常的用语,如今竟成了横亘在读者面前的拦路石。 我常思忖,读《道德经》犹如与两千年前的智者对话,若不通晓其言语习惯,终究是隔靴搔痒。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其用字遣词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譬如"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今人读来晦涩,在当时或许就是再平常不过的表达方式。更不必说其中蕴含的楚地方言特色,若无训诂基础,确实如坠五里雾中。 章太炎先生论读古书之法,谓当先明《尔雅》,此诚金玉良言。以《道德经》而论,"谷神不死"、"玄牝之门"等语,若不谙古代训诂,如何能解其中三昧?我每读至"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等处,总不免感慨万千:这些看似简单的字句,背后藏着多少文化密码啊! 今人读《道德经》,往往急于求其深意,却忽略了文字本身的历史沉淀。其实,与其望文生义,不如先下些小学功夫。记得初读时,我亦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句所困,后查阅《说文》方知"冲"本作"盅",乃器虚之意,这才豁然开朗。可见读古书之难,不在智慧高下,而在方法得当与否。 说来惭愧,我研读《道德经》十余载,至今仍觉未能尽窥堂奥。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困惑与领悟。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姿态,既亲切又疏远,既明白如话又深不可测。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2117
大道至简,必读经典!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7072
《道德经》古本共流传三大解读流派,分别是无为派、柔弱派和虚无派。无为派的代表人物是河上公,他主张治国应当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不刻意作为。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如果统治者真的什么都不做,那盗贼横行时谁来维持秩序?饥荒爆发时谁来调配粮食?河上公的追随者们常常举汉初"文景之治"为例,却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无为"是建立在秦朝严刑峻法打下的基础上,就像富人可以说自己"不在乎钱",前提是他已经很有钱了。 柔弱派的解读以王弼为代表,他们把"柔弱胜刚强"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理论在乱世中或许能保全性命,但用来治国就显露出致命缺陷。春秋时期宋襄公奉行"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非要等楚军渡河列阵,结果一败涂地。王弼的注解把老子思想包装得过于理想化,仿佛只要保持柔弱就能自动获得胜利。这种论调在书房里谈论或许很风雅,但放在现实政治中,无异于让国家任人宰割。历史上那些真正奉行柔弱之道的王朝,最终都成了强者的盘中餐。 最令人困惑的是虚无派的解读,以严遵的《老子指归》为代表。他们将"道"解释为绝对的虚无,认为连"无"这个概念都应该被否定。这种过度哲学化的解读,把《道德经》变成了一本玄之又玄的天书。严遵的追随者们喜欢在茶余饭后高谈"万物皆空",但遇到实际问题时,这种理论既不能指导农业生产,也不能解决财政危机。北宋时期一些士大夫沉迷于此,结果面对金兵南下时,除了空谈"物我两忘"外毫无作为。 这三派解读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把《道德经》这本原本可能很务实的著作,过度理论化、抽象化了。无为派把"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却忽略了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柔弱派只看到表面的柔弱,却忽视了内在的坚韧;虚无派更是走火入魔,把整本书变成了形而上的文字游戏。这些解读让《道德经》变成了一部越来越脱离现实的著作,后世的统治者们虽然常常把"老子曰"挂在嘴边,实际上施行的却是法家那一套。 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与通行本有显著差异。其中"绝仁弃义"在古本中写作"绝伪弃诈","无为"在古本中更多是指"不妄为"而非"不作为"。这些发现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后世流传的《道德经》是否已经被各派学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刻意修改?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解读,是否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老子的本意? 看着这些争论不休的解读,我不禁想问:如果老子看到他的思想被后人如此曲解,是会摇头叹息,还是会冷笑不语?毕竟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许这些争论本身就已经违背了道的真谛。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8355
想懂又不太懂。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道德经古本篇》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