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阴符经
阴符经
佚名

阴符经

佚名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后人依托黄帝所作,成书年代不详,唐代始通行于世,言行事暗合天道,切应盗机,则能功成事遂。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四百余字分作三章,另有三百余字本,各传本字数有所增减,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阴符经》历代注家解经要旨不一,或以为兵家权谋之书,或解以道家之言,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注经,文人则以儒家性理之说释之。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阴符经》迄清代已逾百家注解,其重要性不下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12853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4425
这部被历代帝王将相奉为圭臬的《阴符经》,表面上打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旗号,实则是一本充斥着阴谋权术的黑暗教科书。从黄帝到姜尚,从范蠡到诸葛亮,那些所谓的"智者"们无不将其视若珍宝,却不知正是这种"盗机"之术,让中国政治永远陷在尔虞我诈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翻开这本不过三百余字的"经典",通篇都在教人如何"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看似玄之又玄的天道,落实到具体操作上,不过是教人把握时机、窥探人心的把戏。从"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到"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整部经文都在渲染一种"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强盗逻辑。更可笑的是,那些自诩为"得道者"的野心家们,把"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奉为金科玉律,殊不知这正是让中国历史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恶性循环的思想毒药。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范蠡用这套理论帮助勾践灭吴,转身就"乘轻舟以浮于江湖";张良靠这些心法辅佐刘邦得天下,最后却要"从赤松子游"。这些聪明人看透了《阴符经》的终极悖论:当你把别人当作"盗机"的对象时,自己迟早也会成为别人算计的猎物。可笑的是,历代统治者却始终执迷不悟,从汉武帝"罢黜百家"到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无不是《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这一信条的政治实践。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部经书将人性阴暗面包装成"天道"。所谓"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其实就是教人控制耳目口来操纵他人;所谓"禽之制在气",不过是精神控制的古代版本。李筌的注解更露骨,直接把"阴符"解释为"暗合天机",这哪里是什么治国之道,分明是培养阴谋家的教科书!难怪中国历史上权谋文化如此发达,从赵高的指鹿为马到和珅的贪腐帝国,都能在《阴符经》里找到理论依据。 最讽刺的是,这部提倡"天人合发"的经书,最终造就的却是一个个人性扭曲的怪物。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背后是"六出祁山"的穷兵黩武;刘伯温"神机妙算"的结局是饮鸩自尽。这些《阴符经》的"优秀毕业生"们,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可怕逻辑。当权谋成为信仰,背叛就成了美德,这恐怕是《阴符经》留给中国政治文化最"宝贵"的遗产。 如今再看这部"经典",那些玄妙的词句掩盖不了其内核的腐朽。从"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整部经文都在教导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当这样的思想成为主流,一个民族的道德底线自然会不断滑坡。难怪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酱缸"特性,而《阴符经》无疑是这口酱缸中最浓稠的那一部分。 或许有人会辩解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智慧。但当我们看到从《韩非子》到《厚黑学》的权谋传统,看到现实政治中依然盛行的潜规则,就会明白《阴符经》的幽灵从未远离。它像一颗毒瘤,深植于中国政治的肌体之中,让这个古老的文明始终难以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在这个意义上,《阴符经》不是智慧的结晶,而是民族精神的病灶。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59642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510
天道人事,幽显相通。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虽寥寥数百言,却将天地运行之机括、人世兴衰之枢要,尽数道破。其文简奥,其意深远,非寻常智虑可及。夫兵者诡道也,而阴符之术,尤为诡谲。然细究其旨,无非因势利导,顺天应人。老子云"反者道之动",阴符之理,正与此暗合。今人读之,或觉其过于权谋,然其中"天发杀机,移星易宿"之语,分明道出天人感应之理。我常于夜半读之,但见字字如刀,直刺心髓。须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阴符之术,外表阴狠,内里实含至理。世人或重其术而轻其道,殊不知得其术者可为将相,悟其道者可通神明。读此经者,当取其神而遗其形,方不负古圣垂训之意。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5692
自暮春时节始读《阴符经》,至仲夏方得卒业,其间数度搁卷,盖因玄理幽深难骤解也。此经不过三百余字,而天道人事之奥赜尽在其中,诚为奇书。其言"天发杀机,移星易宿",令人悚然;又谓"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则使人哑然。然注家纷纭,各执一词,反失古人本意,殊为可惜。甲午长夏,偶有所悟,记于砚北斋窗下。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