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牡丹记
知书房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
看完《洛阳牡丹记》,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太理想化了。他们觉得牡丹是富贵象征,花开花落就能预示国家兴衰。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很可笑。自然界的花开花谢和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牡丹长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植物。古人把牡丹捧得那么高,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花大价钱买名贵品种,互相攀比,这和现在某些人炫富没什么区别。植物的生长规律很简单,阳光土壤合适就能长好。古人非要给牡丹加上那么多政治寓意,完全是自作多情。牡丹就是牡丹,它不会因为人们的追捧就变得更珍贵。这种过度解读只会让人忽视牡丹本身的自然美。
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犹如一朵璀璨的牡丹,绽放着独特的光芒。这部看似记录花卉的笔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面对北宋初期文风的浮华,欧阳修选择以牡丹为载体,通过"纪实"回归文学的本真,其笔法与当时盛行的西昆体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质朴笔触描摹自然之美,后者则沉溺于辞藻堆砌。细读这部作品,不难发现欧阳修记录牡丹的背后,是对"文以载道"传统的坚守,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革新精神一脉相承,在北宋文学转型期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欧阳修对牡丹的痴迷,绝非简单的风雅之好。在《洛阳牡丹记》中,我们看到一位文人对美的执着追求。他以近乎科学的态度记录牡丹的品种、习性、栽培方法,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后来沈括《梦溪笔谈》的实证精神遥相呼应。更令人动容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牡丹之美的赞叹,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文人真诚的审美情怀。这种情怀,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尤其珍贵。
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展现的坚持精神。欧阳修不厌其烦地记录牡丹的点点滴滴,从花期到花色,从名贵品种到民间栽培,事无巨细。这种专注与坚持,正是成就任何事业的根本。当我们为书中"姚黄""魏紫"等名品的描述所倾倒时,更应该看到背后那份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热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效仿。
《洛阳牡丹记》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欧阳修将博物志的严谨与散文的优美完美结合,创造出兼具知识性与文学性的新型笔记文体。这种创新精神,对后世苏轼、陆游等人的笔记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看来,这种跨界融合的创作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掩卷沉思,欧阳修笔下的牡丹早已超越了花卉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对美的永恒追求,对知识的虔诚态度,以及对传统的创新传承。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重读《洛阳牡丹记》,不仅能领略北宋文人的风雅,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往往源于最朴素的坚持;最动人的美,常常来自最真诚的记录。这或许就是这部千年古籍带给现代读者最宝贵的启示。
《洛阳牡丹记》这本书让人失望。书里反复提到牡丹的富贵象征,但作者没有讲清楚为什么牡丹会成为富贵象征。书中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话被用了很多次,可作者没有解释当时的社会背景。
作者一直在说牡丹如何美丽,但描写很空洞。比如写牡丹"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这种堆砌辞藻的写法让人厌烦。书中没有具体描写牡丹的形状、颜色、香气,只有一些夸张的形容词。
书中提到洛阳人爱牡丹,但没有写普通人怎么看牡丹。作者只关心达官贵人的赏花活动。比如写"王公贵族争相购买名贵品种",却没有写普通百姓能不能看到这些花。
最让人不满的是,作者把牡丹说成是洛阳的全部。书中很少提到洛阳的其他方面。好像洛阳除了牡丹就没有别的值得写的东西。这种片面描写让读者很难了解真实的洛阳。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