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周书
知书房
逸周书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阅《逸周书》的时候,窗外的雨正淅淅沥沥下着。这种天气总让人想起小时候蹲在爷爷书房里翻旧书的场景,泛黄的纸页间飘着樟木箱子的味道。说来奇怪,年轻时读这些古籍总觉得晦涩难懂,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却常常在某个瞬间被击中——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里,藏着最朴素的人生智慧。
上周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父亲留下的那套线装本。书页边角有他用铅笔写的细小批注,字迹已经模糊了。记得他常说:"读书不是为了掉书袋,是要把道理化进骨血里。"当时只觉得是老人的唠叨,现在捧着《逸周书》里"慎始而敬终"的句子,突然明白他生前为什么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些我们曾经不以为意的老话,往往要用半生光阴才能咂摸出真味。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六守"的论述。贤、仁、义、忠、正、道,六个字像六枚古老的印章,盖在当代人浮躁的心上。前些天参加同学聚会,听当年最风光的班长说起破产经历,他反复念叨着"要是早明白'守正'的道理"。看着他两鬓的白发,我想起《逸周书》里"利维生害"的警告——这个时代跑得太快的人,常常忘了带上最珍贵的行李。
最让我辗转反侧的是"时之行,动以从"这一句。去年辞去高管职位回乡下种茶时,所有亲友都觉得我疯了。但每当我拂去竹简上的灰尘,读到"不夺农时"这样的字句,就会想起童年跟着外婆采茶的日子。她总说:"茶树最懂时节,人要是活不过一棵树,那才是真傻。"现在我的茶园坚持古法种植,虽然产量不及别人的三分之一,但来过的人都记得住这个味道。这大概就是《逸周书》说的"顺时者昌"吧。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书中记载周王每日"五省",其中一条是"膳否时乎"。现代人吃饭不是刷手机就是谈生意,谁还在意"食不言"的古训?直到上个月胃出血住院,医生盯着我的体检报告说:"你们这些都市人,连吃饭都不会了。"躺在病床上重读这些文字,突然觉得古人把"饮食有节"写进治国纲领,实在是高明。
合上书页时,茶已经凉了。阳台上那株从老家移栽来的桂花树正在抽新芽,父亲生前最爱用它来窨制茶叶。忽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把古董锁在玻璃柜里,而是像《逸周书》里那些活着的智慧,能在某个清晨,让你停下匆忙的脚步,闻见风里飘来的桂花香。
"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
"《逸周书》如古井深泉,其文简而义博,其言约而旨远,读之如对三代鼎彝,令人肃然起敬。"
从《逸周书》中读西周遗事,越是翻阅越是觉得这卷竹简藏着太多未解之谜。那些板正的诰命文字背后,分明看得见周公握笔时手背暴起的青筋——他既要为新生王朝立规矩,又得在分封诸侯的棋盘上落子无悔。最耐人寻味的是《尝麦》篇里那些祭祀细节,麦穗与青铜器碰撞的脆响,仿佛能听见宗法制在胎动时的喘息。
这书总让我想起后来汉武帝的盐铁会议,相隔六百年,治国者面对的竟是相似的困局:如何让写在简牍上的制度,变成百姓碗里的粟米。那些关于刑赏的篇章如今读来仍带寒意,像青铜钺刃的反光,提醒着制度设计者稍有不慎便会割伤自己的手指。最动人的反倒是《王会》里各方诸侯献犀象珠玑的记载,让人恍然看见华夏文明最早的拼图正在成形。
读至《谥法》篇总忍不住搁卷沉思——连君王的生死都要用文字来定胜负,可见周人早参透了话语权的厉害。而今夜雨敲窗时重读《职方》,忽然懂得那些枯燥的疆域记载,其实是把整片山河都折起来,塞进了竹简的裂缝里。
查看更多书评